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基本理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犯罪前科消除的概念 | 第9-12页 |
一、 犯罪前科的含义 | 第9-10页 |
二、 犯罪前科消除的含义 | 第10页 |
三、 犯罪前科消除与犯罪前科封存的辨析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基本内容 | 第12-14页 |
一、 以犯罪前科为前提 | 第12页 |
二、 消除犯罪记录 | 第12-13页 |
三、 教育和改造未成年人 | 第13页 |
四、 恢复资格与权利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意义 | 第14-17页 |
一、 落实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 | 第14页 |
二、 消除犯罪前科的不利影响 | 第14-15页 |
三、 促使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 | 第15-16页 |
四、 顺应国际社会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走向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实践及评析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探索 | 第17-19页 |
一、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前科消灭”制度的率先探索 | 第17页 |
二、 四川省彭州市法院“前科消灭”制度 | 第17-18页 |
三、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法院的“前科消灭与考核”制度 | 第18页 |
四、 广东省“有条件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的演进 | 第19-21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报告义务的附条件免除制度 | 第19-20页 |
二、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的封存制度 | 第20页 |
三、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的消除制度 | 第20-21页 |
第三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实践评析 | 第21-24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探索取得的成效 | 第21页 |
二、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三、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境外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的考察与启示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联合国关于未成年人前科消除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一、 《北京规则》中的少年犯罪档案保密原则 | 第24页 |
二、 《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24-25页 |
三、 《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中的封存少年犯罪记录规定 | 第25页 |
第二节 境外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 | 第25-28页 |
一、 法国的复权制度 | 第25-26页 |
二、 俄罗斯的未成年人前科撤销和消灭制度 | 第26-27页 |
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成年人前科封存 | 第27-28页 |
四、 台湾地区少年前科记录涂销制度 | 第28页 |
第三节 境外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的启示 | 第28-32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立法模式 | 第28-29页 |
二、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适用范围 | 第29页 |
三、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程序 | 第29-30页 |
四、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的法律后果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的构建 | 第32-40页 |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制度的原则 | 第32-33页 |
一、 有限消除原则 | 第32-33页 |
二、 全面调查原则 | 第33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适用 | 第33-36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适用范围 | 第33-35页 |
二、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适用条件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程序 | 第36-38页 |
一、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申请 | 第36-37页 |
二、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审批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除的法律后果 | 第38-40页 |
一、 消除犯罪记录 | 第38-39页 |
二、 免除犯罪前科报告义务 | 第39页 |
三、 恢复权利或者资格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