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皮肤破溃型的临床观察
|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变应性血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 2 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病因病机及治疗分期、分型 | 第11-12页 |
| ·中医外治法 | 第12-13页 |
| 3 问题与展望 | 第13-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 ·展望 | 第13-14页 |
| 变应性血管炎现代医学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1 变应性血管炎的历史沿革 | 第14页 |
| 2 变应性血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 第14-16页 |
| ·免疫因素 | 第14-15页 |
| ·遗传因素 | 第15-16页 |
| 3 变应性血管炎的病理 | 第16页 |
| 4 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 第16页 |
| 5 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诊断 | 第16-17页 |
| ·诊断标准 | 第16页 |
| ·实验室诊断 | 第16-17页 |
| ·鉴别诊断 | 第17页 |
| 6 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治疗 | 第17-20页 |
| ·药物治疗 | 第17-18页 |
| ·手术治疗 | 第18-20页 |
| 临床研究 | 第20-27页 |
| 1 诊疗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 | 第20-22页 |
|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中医整体辨证分型标准 | 第20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21页 |
|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1页 |
| ·观测指标 | 第21-22页 |
| ·疗效判定 | 第22页 |
| ·统计学方法应用 | 第22页 |
| 2 病历资料及分析 | 第22-24页 |
|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 第22-23页 |
| ·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比较 | 第23页 |
| ·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第23页 |
| ·两组病例治疗前ESR及CRP比较 | 第23-24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对照组 | 第24-25页 |
| ·治疗组 | 第25页 |
| ·疗程 | 第25页 |
| ·试验用药 | 第25-27页 |
| 结果 | 第27-30页 |
| 1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第27-29页 |
| 2. 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7页 |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0页 |
| 2.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 变应性血管炎治疗方案的优化依据 | 第31-35页 |
| 4 展望与结语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5页 |
| 个人简历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