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展示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0-11页 |
·墓葬的概念 | 第10页 |
·墓葬中相关名词解释 | 第10-11页 |
·古墓葬的概念 | 第11页 |
·展示的概念 | 第11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对象范围 | 第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墓葬形制演变及展示中存在问题 | 第14-31页 |
·不同时期墓葬特征 | 第14-19页 |
·原始社会时期 | 第14-15页 |
·商至西汉时期 | 第15-16页 |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6-17页 |
·隋唐宋时期 | 第17-18页 |
·元、明、清时期 | 第18-19页 |
·墓室形制类型 | 第19-26页 |
·无墓室时期 | 第19-20页 |
·椁墓 | 第20-22页 |
·黄肠题凑 | 第22-24页 |
·室墓 | 第24-26页 |
·墓室形制演变的原因 | 第26页 |
·古墓葬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展示设计方面 | 第27-29页 |
·展示管理方面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古墓葬展示利用的前提条件 | 第31-40页 |
·古墓葬展示利用与考古工作的关系 | 第31-33页 |
·考古工作是古墓葬展示的基础 | 第31页 |
·考古工作展示是古墓葬展示的重要部分 | 第31-33页 |
·古墓葬展示中的决策因素 | 第33-36页 |
·遗址价值方面的评估 | 第33-34页 |
·资源投入的评估 | 第34-35页 |
·不同规模古墓葬的展示策略 | 第35-36页 |
·古墓葬空间的划分 | 第36-39页 |
·祭祀空间 | 第36-37页 |
·灵魂空间 | 第37-38页 |
·“藏”的特点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祭祀空间的展示利用 | 第40-59页 |
·祭祀空间的展示内容 | 第40-41页 |
·实体部分 | 第40页 |
·空间氛围部分 | 第40-41页 |
·祭祀空间中实体部分的展示 | 第41-44页 |
·展示原则 | 第41页 |
·展示方式 | 第41-44页 |
·祭祀空间氛围表达 | 第44-58页 |
·祭祀空间的特征 | 第44-47页 |
·祭祀空间氛围表达与城市的关系 | 第47-48页 |
·控制祭祀空间氛围表达结果的因素 | 第48-51页 |
·以封土为核心的点状祭祀空间氛围表达 | 第51-55页 |
·以轴线为主的祭祀空间氛围表达 | 第55-57页 |
·位于城市边缘和内部的祭祀空间氛围表达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灵魂空间的展示利用 | 第59-70页 |
·灵魂空间的特点 | 第59-60页 |
·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或过度空间 | 第59页 |
·表现断裂的空间 | 第59-60页 |
·展示利用的要求 | 第60-62页 |
·展示工程的建造对遗址无损害 | 第60-61页 |
·展陈空间具备良好的微环境 | 第61-62页 |
·灵魂空间的展示内容 | 第62-63页 |
·不可移动部分 | 第62页 |
·可移动部分 | 第62-63页 |
·不可移动部分的展示 | 第63-66页 |
·墓室为椁墓的灵魂空间展示方式 | 第63-65页 |
·墓室为室墓的灵魂空间展示方式 | 第65-66页 |
·可移动部分的展示 | 第66-68页 |
·原址展示 | 第66-67页 |
·迁出展示 | 第67-68页 |
·地面标示展示 | 第68-69页 |
·采用地面标示的情况 | 第68-69页 |
·地面标示展示的方式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