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我国典型海域富营养化特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致谢第1-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 近海富营养化的概念和发展第14-16页
   ·近海富营养化的概念第14-15页
   ·近海富营养化—由“状态”到“过程”的发展第15-16页
 2. 富营养化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进展第16-21页
   ·基于营养盐的第一代富营养化评价模型与方法第16-17页
   ·基于富营养化症状的多参数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第17-21页
     ·美国河口营养状况(ASSETS)评价方法第18-19页
     ·巴黎·奥斯陆委员会(OSPAR)综合评价法第19-20页
     ·赫尔辛基委员会(HELCOM)综合评价法第20-21页
 3. 我国广泛应用的一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第21-23页
   ·富营养化指数法(Eutrophication Index)第21-22页
   ·营养质量状态指数(NQI)第22页
   ·基于软计算和统计学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第22-23页
   ·第一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在我国近岸海域的应用第23页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3-26页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4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我国典型海域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第26-52页
 1. 渤海湾和莱州湾第26-40页
   ·渤海西南部营养盐长期变化及浓度分布等富营养化特征第26-30页
   ·赤潮特征分析方法与工具第30-31页
   ·渤海湾和莱州湾赤潮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第31-39页
   ·渤海西南部富营养化总体特征分析第39-40页
 2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第40-50页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长期变化及浓度分布等富营养化特征分析第40-43页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第43-49页
   ·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富营养化总体特征分析第49-50页
 3. 对富营养化管理和评价的启示第50-52页
第三章 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第52-96页
 1. 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的构建第52-63页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3-55页
   ·评价指标阈值和标准的选取第55-56页
   ·评价模型的结构设计第56-63页
     ·海域系统分区标准第56-57页
     ·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步骤第57-63页
 2 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第63-72页
   ·评价区域概况及子区域划分第63-67页
   ·不同子区域富营养化状况综合评价第67-70页
   ·评价结果与一代评价模型的对比第70-72页
 3 在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第72-83页
   ·评价区域概况及子区域划分第72-76页
   ·不同子区域富营养化状况综合评价第76-81页
   ·评价结果与一代评价模型的对比第81-83页
 4 在山东半岛典型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第83-93页
   ·评价区域概况及子区域划分第83-85页
   ·典型海域营养盐长期变化及富营养化现状第85-88页
   ·不同子区域富营养化状况综合评价第88-93页
 5. 不同典型海域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的比较及分析第93-96页
第四章 “NOWPAP” 综合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第96-127页
 1. “NOWPAP”综合富营养化评价程序第96-102页
   ·评价范围第96-98页
   ·数据处理第98页
   ·设定评价标准第98-101页
   ·评价过程和结果第101页
   ·结果的分析讨论第101页
   ·结论和建议第101-102页
 2. 基于“NOWPAP”综合富营养化评价程序的胶州湾富营养化评价第102-123页
   ·评价区域概况及子区域划分第102-103页
   ·不同子区域富营养化状况综合评价第103-123页
     ·评价范围第103-107页
     ·设定评价标准第107-108页
     ·评价过程和结果第108-123页
     ·结论和建议第123页
 3. 基于水质状态和生态响应的综合评价方法与“NOWPAP”的比较第123-127页
   ·方法学的比较第123-125页
   ·两种评价方法在对胶州湾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的比较第125-12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27-130页
 1. 主要结论第127-128页
 2. 创新点第128-129页
 3. 不足与展望第129-130页
   ·评价模型的进一步完善第129页
   ·富营养化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构建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作者简历第140-141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
下一篇:热带西太平洋表层环流多时间尺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