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中、下侏罗统物质分布规律与沉积充填过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造山带与盆地的耦合 | 第12-13页 |
| ·物源分析 | 第13-15页 |
| ·川西北地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 | 第19-43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 ·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演化 | 第21-25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5-31页 |
| ·地层划分 | 第25-27页 |
| ·地层特征及对比 | 第27-31页 |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31-43页 |
| ·层序界面特征 | 第31-33页 |
| ·层序划分 | 第33页 |
| ·层序发育特征及对比 | 第33-43页 |
| 第3章 多重方法的综合物源分析 | 第43-74页 |
| ·四川盆地周缘物源区分析 | 第43-45页 |
| ·岩石学分析 | 第45-62页 |
| ·单碎屑特征 | 第45-52页 |
| ·岩屑特征 | 第52-55页 |
| ·多碎屑组分特征 | 第55-59页 |
| ·重矿物特征 | 第59-62页 |
| ·沉积地球化学分析 | 第62-70页 |
| ·稀土元素分析 | 第63-66页 |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66-70页 |
| ·多种测试分析印证了构造幕式演化 | 第70-74页 |
| ·自流井组(白田坝组) | 第70-71页 |
| ·千佛崖组(新田沟组) | 第71-72页 |
| ·沙溪庙组 | 第72-74页 |
| 第4章 沉积物质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 第74-98页 |
| ·沉积体系类型 | 第74页 |
| ·沉积体系特征 | 第74-90页 |
|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74-76页 |
| ·河流沉积体系 | 第76-78页 |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78-82页 |
|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82-83页 |
|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83-90页 |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90-96页 |
| ·编图思路及成图单元 | 第90-91页 |
|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91-96页 |
| ·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 | 第96-98页 |
| 第5章 盆山演化与沉积充填过程 | 第98-122页 |
| ·周缘造山带隆升的差异性 | 第98-103页 |
| ·造山带差异隆升的盆内沉积响应 | 第103-106页 |
| ·造山作用对沉积物源的约束 | 第106-114页 |
|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充填的差异性 | 第114-120页 |
| ·盆山演化过程 | 第120-122页 |
| 结论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