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2页 |
| 第一部分 两种方法的富血小板凝胶的制备 | 第12-16页 |
| 1. 材料 | 第12-14页 |
| ·材料 | 第12页 |
|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 ·试剂 | 第12页 |
| ·实验器材 | 第12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14页 |
| ·新法制备富血小板凝胶 | 第12页 |
| ·旧法制备富血小板凝胶 | 第12-14页 |
| 2. 结果 | 第14页 |
| 3. 讨论 | 第14-15页 |
| ·富血小板凝胶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 第14-15页 |
| 结论 | 第15-16页 |
| 第二部分 两种方法制备富血小板凝胶修复兔颅骨临界性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6-2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 ·材料 | 第16页 |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实验器材 | 第1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 ·实验设计和分组 | 第16页 |
| ·兔颅顶骨洞型骨缺损和手术修复模型的建立 | 第16-18页 |
| ·术中护理 | 第18页 |
| ·术后护理 | 第18页 |
| 2. 结果 | 第18页 |
| 3. 讨论 | 第18-19页 |
| ·实验动物和实验部位的选择 | 第18-19页 |
| ·误差的控制 | 第19页 |
| 结论 | 第19-20页 |
| 第三部分 激活剂对兔凝血功能的影响 | 第20-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 2. 结果 | 第21-23页 |
| 3. 讨论 | 第23-27页 |
| ·实验设计原理 | 第23-24页 |
| ·凝血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 第24-25页 |
| ·关于PT及TT阳性结果的讨论及导致的误差及因素 | 第25-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第四部分 两种富血小板凝胶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X线观察 | 第28-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动物处死 | 第28页 |
| ·样本取材 | 第28-29页 |
| ·固定液的配置 | 第29页 |
| ·标本X线图像采集 | 第29页 |
| ·图像分析 | 第29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 2. 结果 | 第29-33页 |
| ·X线图像 | 第29-32页 |
| ·统计描述 | 第32-33页 |
| 3. 讨论 | 第33-34页 |
| ·关于X线放射法分析骨密度的讨论 | 第33-34页 |
| ·可能造成实验误差和偏差的原因 | 第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五部分 两种富血小板凝胶修复后的兔颅骨骨缺损的组织学观察 | 第35-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动物标本 | 第3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 ·方法和步骤 | 第35-36页 |
| ·方法 | 第35-36页 |
| ·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 第36页 |
| ·Masson三色染色 | 第36页 |
| ·图像分析 | 第36页 |
| 2. 结果 | 第36-42页 |
| ·常规HE染色结果 | 第36-38页 |
| ·常规HE染色效果 | 第38页 |
| ·新法制备的PRG组 | 第38页 |
| ·添加激活剂的PRG组 | 第38页 |
| ·空白对照组 | 第38页 |
| ·Masson三色染色结果 | 第38-42页 |
| 3. 讨论 | 第42-45页 |
| ·骨缺损成骨机理 | 第42-43页 |
| ·骨引导与骨诱导的区别 | 第43页 |
| ·PRG的成骨机制 | 第43-44页 |
| ·Masson三色染色在骨病理研究中的意义 | 第44页 |
| ·两组PRG成骨效果的比较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综述 | 第53-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