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15-25页 |
1 实验的材料 | 第15-17页 |
·实验的动物 | 第15页 |
·实验的仪器 | 第15-16页 |
·主要手术仪器及检测用品 | 第16页 |
·实验试剂或药品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动物分组 | 第17页 |
·动物模型制备 | 第17-19页 |
·施治方法 | 第19页 |
·穴位定取 | 第19页 |
·操作方法 | 第19-20页 |
3 膀胱组织处理及石蜡切片制作 | 第20-21页 |
4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1-24页 |
·膀胱容量测定 | 第21-22页 |
·HE染色镜下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 | 第22-23页 |
·Western Blot法检测NGF及TrKA | 第23页 |
·ELISA检测大鼠膀胱组织PI3-K及AKT | 第23-24页 |
5 HE染色图片分析 | 第24页 |
6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结果和分析 | 第25-31页 |
1 术后及治疗过程中动物基本情况观察 | 第25-26页 |
2 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测定 | 第26-27页 |
3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膀胱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27页 |
4 电针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在膀胱组织中NGF的表达 | 第27-28页 |
5 电针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在膀胱组织中TrKA的表达 | 第28-29页 |
6 电针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在膀胱组织中PI3-K的表达 | 第29-30页 |
7 电针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在膀胱组织中Akt的表达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44页 |
1 中医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认识 | 第31-34页 |
·中医对脊髓损伤及尿潴留疾病的认识 | 第31页 |
·中医对脊髓损伤及尿潴留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1-32页 |
·针刺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研究 | 第32-33页 |
·选取次髎、中极、三阴交穴治疗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依据 | 第33-34页 |
2 现代医学对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34-36页 |
·排尿反射中枢或其周围神经受损 | 第34-36页 |
·逼尿肌细胞凋亡 | 第36页 |
3 造模方法及动物模型选择 | 第36-37页 |
4 NGF、TrkA及PI3-K/Akt与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相关研究 | 第37-40页 |
·NGF及其受体TrKA与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研究 | 第37-38页 |
·NGF-TrkA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及与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5 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影响 | 第40-44页 |
·改善膀胱组织形态学 | 第40-41页 |
·降低最大膀胱容量 | 第41-42页 |
·电针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F-TrkA及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的影响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附图 | 第54-59页 |
综述 | 第59-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