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定性研究 | 第16页 |
·定量研究 | 第16-17页 |
·相关理论著作与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国外相关理论著作综述 | 第17-18页 |
·国内相关理论著作综述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综述 | 第20-35页 |
·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 第20-29页 |
·国内外对于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西方公共空间的文化源流 | 第21-25页 |
·中国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 第25-27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层面 | 第27-29页 |
·城市广场模式语言 | 第29-32页 |
·广场的语言意义和学术定义 | 第29-31页 |
·城市广场的分类 | 第31-32页 |
·城市广场的尺度 | 第32页 |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 第32-35页 |
·人性化空间的特征 | 第32-33页 |
·宜居性的城市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标的确立 | 第35-41页 |
·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35页 |
·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 第35-39页 |
·普适性 | 第35-36页 |
·可达性 | 第36-37页 |
·舒适性 | 第37页 |
·生态性 | 第37-38页 |
·独特性 | 第38页 |
·社交性 | 第38-39页 |
·管理状况 | 第39页 |
·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结构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层析分析法的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41-55页 |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与特点 | 第41-44页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41-42页 |
·层次分析法的历史背景 | 第41页 |
·层次分析法的特性 | 第41-42页 |
·层次分析法的使用方法 | 第42-44页 |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44-49页 |
·使用状况评价系统(POE)的引入 | 第49-54页 |
·POE的基本特征 | 第49-50页 |
·POE的基本方法 | 第50-51页 |
·POE的使用程序 | 第51-54页 |
·前期准备 | 第51-52页 |
·数据收集 | 第52-53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53-54页 |
·城市广场综合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合肥市城市广场综合评价案例研究 | 第55-82页 |
·合肥人民广场 | 第55-61页 |
·概况 | 第55-56页 |
·实态特征观察 | 第56-57页 |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57-60页 |
·行为主体情况分析 | 第57-59页 |
·语义差别问卷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琥珀潭广场 | 第61-67页 |
·概况 | 第61-62页 |
·实态特征观察 | 第62-63页 |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63-66页 |
·行为主体情况分析 | 第63-65页 |
·语义差别问卷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渡江战役纪念广场 | 第67-71页 |
·概况 | 第67页 |
·实态特征观察 | 第67-68页 |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68-71页 |
·行为主体情况分析 | 第68-70页 |
·语义差别问卷统计分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滨湖广场 | 第71-76页 |
·概况 | 第71-72页 |
·实态特征观察 | 第72页 |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72-75页 |
·行为主体情况分析 | 第72-74页 |
·语义差别问卷统计分析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新市府广场 | 第76-80页 |
·概况 | 第76页 |
·实态特征观察 | 第76页 |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76-80页 |
·行为主体情况分析 | 第76-79页 |
·语义差别问卷统计分析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页 |
·合肥市城市广场综合评价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A:调查问卷表 | 第86-88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实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