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CT引导下穿刺种植法兔VX_2肝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评价 | 第11-41页 |
第1章 实验目的 | 第11-1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实验材料及分组 | 第12页 |
·动物模型的制作 | 第12-13页 |
·荷瘤兔的制作 | 第12页 |
·荷瘤兔肿瘤组织的获取及冻存 | 第12-13页 |
·肿瘤细胞的种植 | 第13页 |
·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标本制作方法 | 第13-14页 |
·CT检查参数 | 第13-14页 |
·超声检查参数 | 第14页 |
·标本制作方法 | 第14页 |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成瘤率 | 第14页 |
·肿瘤大小及肿瘤生长率 | 第14页 |
·并发症发生情况 | 第14页 |
·生存时间 | 第1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4-1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6-25页 |
·动物模型各种指标的观察 | 第16-23页 |
·不同组别及不同建模方法成瘤率情况 | 第16-17页 |
·不同组别及不同建模方法肿瘤生长情况 | 第17-20页 |
·不同组别及不同建模方法并发症情况 | 第20-22页 |
·不同组别及不同建模方法生存时间情况 | 第22-23页 |
·兔VX_2肝肿瘤影像学表现 | 第23-25页 |
·兔VX_2肝肿瘤CT表现 | 第23-24页 |
·兔VX_2肝肿瘤超声表现 | 第24-2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5-33页 |
·VX_2瘤株的由来 | 第25页 |
·VX_2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兔VX_2肝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 | 第26-27页 |
·肿瘤细胞悬液穿刺法建立兔VX_2肝癌模型的改良探讨 | 第27-30页 |
·针头粗细、注射体积及肿瘤组织形式对于成瘤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针头粗细、注射体积及肿瘤组织形式对于腹腔异位种植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其他并发症的探讨 | 第29-30页 |
·兔VX_2肝肿瘤动物模型肿瘤生长规律及进行干预治疗时机的选择 | 第30-31页 |
·影像学检查在建立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 第31-33页 |
·CT表现 | 第31-32页 |
·超声表现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附图 | 第34-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第二部分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兔VX_2移植性肝肿瘤的实验研究 | 第41-60页 |
第1章 实验目的 | 第41-4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实验材料及分组 | 第42页 |
·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病理学标本制作方法 | 第42页 |
·TPS治疗计划的制定 | 第42页 |
·~(125)I粒子的肿瘤植入及植入后质量验证 | 第42-43页 |
·~(125)I粒子规格 | 第43页 |
·粒子植入步骤 | 第43页 |
·粒子植入后质量验证 | 第43页 |
·观察指标 | 第43页 |
·肿瘤大小 | 第43页 |
·生化指标 | 第4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3-4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44-48页 |
·动物模型各种指标的观察 | 第44-46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随粒子植入时间肿瘤大小变化情况 | 第44-46页 |
·生化指标检测 | 第46页 |
·CT影像对于~(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监测 | 第46-47页 |
·病理学对比观察结果 | 第47-4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8-53页 |
·~(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 | 第48页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优势及研究现状 | 第48页 |
·~(125)I粒子治疗肝肿瘤中的若干问题 | 第48-53页 |
·TPS计划中靶区的选择 | 第48-49页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最大治疗获得系数 | 第49-50页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处方剂量、疗效及并发症 | 第50-51页 |
·生化指标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动物试验中对于疗效的评价价值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附图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综述 | 第60-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