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核壳异质结构简介 | 第11-15页 |
·核壳异质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 第11-14页 |
·I-型核壳异质结构 | 第12页 |
·反 I-型核壳异质结构 | 第12-13页 |
·II-型核壳异质结构 | 第13-14页 |
·核壳异质结构的设计 | 第14-15页 |
·外壳半导体材料的选择 | 第14页 |
·外壳半导体材料先躯体 | 第14-15页 |
·外壳材料的厚度控制 | 第15页 |
·NPC 电池简介 | 第15-25页 |
·NPC 电池基本结构 | 第16-22页 |
·ZnO 纳米棒阵列光阳极 | 第16-19页 |
·敏化层 | 第19-21页 |
·电解质 | 第21-22页 |
·几种常见的 NPC 电池 | 第22-25页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22-23页 |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23-24页 |
·极薄吸附层太阳能电池 | 第24-25页 |
·光电化学水解制氢简介 | 第25-27页 |
·光电化学水解制氢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可用于光电化学水解制氢的半导体材料 | 第26-2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ZnO/CuInS_2核壳结构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9-51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1页 |
·实验步骤 | 第31-34页 |
·ZnO 种子层的制备 | 第31-33页 |
·ZnO 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33页 |
·ZnO/CuInS_2核壳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33-34页 |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4-35页 |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 第34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4页 |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34页 |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4页 |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34页 |
·电池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9页 |
·形貌分析及相关反应机理 | 第35-41页 |
·ZnO 种子层 | 第35-36页 |
·ZnO 纳米棒阵列 | 第36-37页 |
·ZnO/ZnS、ZnO/CuS 媒介模板 | 第37-39页 |
·ZnO/CuInS_2核壳结构 | 第39-41页 |
·光学性能 | 第41-42页 |
·电池性能 | 第42-49页 |
·DSSCs 电池 | 第42-44页 |
·PEC 电池 | 第44-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ZnO/CuInS_2/CuSCN 异质结构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1-70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1-53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3页 |
·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CuSCN 薄膜的沉积 | 第53-54页 |
·ZnO/CuInS_2/CuSCN 异质结构的构筑 | 第54页 |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54-55页 |
·电沉积溶液的电化学性质 | 第54页 |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 第54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4页 |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54页 |
·电池性能测试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8页 |
·CuSCN 薄膜的沉积 | 第55-63页 |
·电沉积溶液的电化学性质 | 第55-56页 |
·沉积电位对 CuSCN 薄膜的影响 | 第56-59页 |
·沉积时间对 CuSCN 薄膜的影响 | 第59-60页 |
·沉积温度对 CuSCN 薄膜的影响 | 第60-62页 |
·电沉积溶液浓度对 CuSCN 薄膜的影响 | 第62-63页 |
·ZnO/CuInS_2/CuSCN 异质结构的构筑 | 第63-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