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恒速编码的认知协同传输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 ·中继协同传输 | 第11-13页 |
| ·认知无线电 | 第13-15页 |
| ·差错控制机制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 第2章 无线通信中的非恒速编码技术 | 第21-45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基于非恒速编码的无线通信系统框架 | 第22-24页 |
| ·三种实用的非恒速编码及其译码开销 | 第24-32页 |
| ·喷泉码 | 第24页 |
| ·LT码 | 第24-27页 |
| ·Raptor码 | 第27-28页 |
| ·译码开销分析 | 第28-32页 |
| ·自动请求重传与非恒速编码的比较 | 第32-43页 |
| ·信道模型与机制描述 | 第32-33页 |
| ·性能指标 | 第33-34页 |
| ·点到点通信系统中的性能比较 | 第34-38页 |
| ·广播通信系统中的性能比较 | 第38-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3章 中继通信中基于非恒速编码的协同传输 | 第45-71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系统模型 | 第46-47页 |
| ·基于非恒速编码的协同传输机制 | 第47-51页 |
| ·源节点传输阶段 | 第47-49页 |
| ·中继节点传输阶段 | 第49-51页 |
| ·性能分析 | 第51-63页 |
| ·源节点传输阶段 | 第51-53页 |
| ·中继节点传输阶段 | 第53-62页 |
| ·端到端吞吐量 | 第62-63页 |
| ·仿真结果 | 第63-66页 |
| ·多跳网络扩展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4章 认知环境中基于非恒速编码的频谱接入 | 第71-86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系统模型 | 第72-75页 |
| ·主用户和信道模型 | 第72-73页 |
| ·机制描述 | 第73-75页 |
| ·性能分析与最优决策 | 第75-81页 |
| ·吞吐量分析 | 第75-79页 |
| ·部分可观测Markov决策过程 | 第79-80页 |
| ·短期策略 | 第80-81页 |
| ·仿真结果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5章 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基于非恒速编码的协同传输 | 第86-106页 |
| ·引言 | 第86-87页 |
| ·系统模型 | 第87-89页 |
| ·基于非恒速编码的认知协同传输机制 | 第89-90页 |
| ·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90-100页 |
| ·源节点传输时间 | 第91-96页 |
| ·中继节点传输时间 | 第96-97页 |
| ·端到端吞吐量 | 第97-100页 |
| ·仿真结果 | 第100-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106-110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6-108页 |
| ·未来展望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