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范张交友”故事在史书及其他书籍中的记载与传播 | 第13-22页 |
1、 史书记载与传播 | 第13-18页 |
·、 史类记载与传播 | 第13-16页 |
·、 地理类记录与传播 | 第16-18页 |
2、 其他书籍的记录与传播 | 第18-22页 |
·、 类书类记录与传播 | 第19-20页 |
·、 其他类记录与传播 | 第20-22页 |
二、 “范张交友”故事的文艺改编与演绎 | 第22-34页 |
1、 文艺改编与演绎 | 第22-32页 |
·、 诗文的记录与传播 | 第22-27页 |
·、 戏曲的改编与演绎 | 第27-29页 |
·、 小说的改编与演绎 | 第29-32页 |
2、 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与演绎 | 第32-34页 |
·、 书画的记录与演绎 | 第33页 |
·、 图案类改编与演绎 | 第33-34页 |
三、 “范张交友”故事从历史到文学的演化 | 第34-43页 |
1、 “范张交友”故事在改编过程中出现的演化部分 | 第34-36页 |
·、 人物形象的演化 | 第34-35页 |
·、 具体情节的演化 | 第35-36页 |
2、 演化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 文学传播的需要 | 第36-37页 |
·、 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支配 | 第37-40页 |
·、 社会原因 | 第40-43页 |
四、 “范张交友”故事的文化意蕴 | 第43-55页 |
1、 典故流传 | 第43-46页 |
·、 “范张”的典故及其象征 | 第43-44页 |
·、 “鸡黍约”象征及其文化内涵 | 第44-46页 |
2、 “信”和“义” | 第46-49页 |
·、 信 | 第46-48页 |
·、 义 | 第48-49页 |
3、 “死友”的解读 | 第49-55页 |
·、 “死友”之“礼” | 第49-51页 |
·、 “死友”之“情”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