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小断面巷道直眼掏槽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6页 |
| ·小断面巷道直眼掏槽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岩石的爆破破坏理论和粉碎圈半径的计算 | 第19-32页 |
| ·爆破破碎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 ·爆生气体膨胀压力作用破坏论 | 第19-20页 |
| ·应力波反射作用破坏论 | 第20页 |
| ·爆生气体和应力波联合作用破坏论 | 第20页 |
| ·岩石破坏的经典强度理论 | 第20-23页 |
| ·岩石的动力强度及其理论 | 第23-25页 |
| ·考虑时间因素和构造的主要强度理论 | 第23-24页 |
| ·复杂应力状态下考虑强度-应变率效应的莫尔-库仑本构模型 | 第24-25页 |
| ·爆破破碎岩石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爆破粉碎圈和裂隙圈的计算 | 第26-29页 |
| ·柱状药包的爆炸载荷以及岩石的破坏 | 第26-28页 |
| ·冲击波作用下粉碎圈和裂隙圈半径的计算 | 第28-29页 |
| ·工程算例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基于 LS-DYNA~(3D)的起爆位置效应模拟 | 第32-53页 |
| ·ANSY/LS-DYNA~(3D)简介 | 第32页 |
| ·LS-DYNA~(3D)的仿真 | 第32-39页 |
| ·LS-DYNA 的基础算法 | 第33页 |
| ·LS-DYNA 的材料模型 | 第33-35页 |
| ·计算条件及控制方法 | 第35-37页 |
| ·ANSYS/LS_DYNA~(3D)的分析流程 | 第37-39页 |
| ·起爆位置效应的数值模拟 | 第39-51页 |
| ·孔底起爆改善爆破效果的作用机理 | 第39-41页 |
| ·计算模型 | 第41页 |
| ·模型设计参数 | 第41页 |
| ·状态方程及其参数 | 第41-42页 |
| ·模拟计算时间设定 | 第42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2-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掏槽孔爆破参数的优化 | 第53-66页 |
| ·爆破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3-56页 |
| ·建模 | 第53页 |
| ·算法的选择 | 第53-54页 |
| ·本构模型及其参数 | 第54-55页 |
| ·求解设置 | 第55-56页 |
| ·爆破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 ·监测点关键位置的选择 | 第57页 |
| ·爆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 ·42mm 装药直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 ·55mm 装药直径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第66-81页 |
| ·工程概况 | 第66-67页 |
| ·钻头的选用试验 | 第67-70页 |
| ·掏槽孔的布置 | 第70-76页 |
| ·掏槽孔的主要形式 | 第70-72页 |
| ·影响掏槽效果的因素 | 第72-73页 |
| ·掏槽孔设计 | 第73-75页 |
| ·有关垂爆斜拉联合掏槽法布孔的说明 | 第75-76页 |
| ·全断面炮孔布置 | 第76-77页 |
| ·合理炸药量的确定 | 第77-78页 |
| ·技术要点 | 第78页 |
| ·起爆顺序、装药 | 第78页 |
| ·堵塞 | 第78页 |
| ·工程实践效果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
|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
| 三、获得的奖励 | 第87-88页 |
| 详细摘要 | 第8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