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水泥工业论文--原料和混合材料论文

原生型无水石膏在硅酸盐水泥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绪论第11-27页
   ·水泥中硫酸盐的分类方法第11-13页
   ·水泥中硫酸盐的类型第13-16页
     ·原生硫酸盐类型第13-14页
     ·外源硫酸盐类型第14-16页
   ·硫酸盐对水泥的作用第16-19页
     ·对水泥水化的作用第16-17页
     ·对强度、收缩和激发混合材活性的作用第17-18页
     ·硫酸盐的破坏作用第18-19页
   ·原生硫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第19-20页
     ·水泥熟料中原生硫酸盐含量第19-20页
     ·混合材中硫酸盐含量第20页
   ·可用于水泥的石膏类型及对水泥性能影响的区别第20-22页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2-27页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第27-33页
   ·试验原材料第27-29页
     ·水泥熟料第27页
     ·天然二水石膏第27-28页
     ·天然硬石膏第28页
     ·粉煤灰第28页
     ·循环流化床固硫灰第28页
     ·砂第28页
     ·水第28-29页
     ·化学药品第29页
   ·试验方法第29-33页
     ·化学成分及各类型硫酸盐的测定第29页
     ·矿物组成及微观形貌分析第29-30页
     ·水泥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第30页
     ·水化过程及水化产物的化学分析方法第30-33页
3 原生型无水石膏的性质与模拟制备第33-49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的来源第33-39页
     ·熟料中的无水石膏第33-36页
     ·混合材中的无水石膏第36-39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的模拟制备第39-48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的溶解性能第39-41页
     ·模拟制备原生型无水石膏第41-45页
     ·模拟无水石膏的活性分析第45-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硬化的影响第49-75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硅酸盐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49-59页
     ·凝结时间第49-52页
     ·强度第52-55页
     ·体积稳定性第55-59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硅酸盐水泥水化速度和水化程度的影响第59-67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水化早期液相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第60-62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第62-65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化学结合水的影响第65-67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第67-74页
     ·水泥水化产物的 X 射线衍射分析第67-69页
     ·水泥水化产物的 IR 分析第69-72页
     ·化学分析法分析水化产物中钙矾石的变化规律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5 水泥组成对原生型无水石膏作用的影响第75-111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 C_3A 单矿物水化的影响第75-84页
     ·C_3A 单矿物的制备第75-76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 C_3A 单矿物水化早期液相离子浓度的影响第76-79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 C_3A 单矿物水化程度和水化产物的影响第79-84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不同 C_3A 含量水泥水化硬化的影响第84-94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不同 C_3A 含量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4-91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不同 C_3A 含量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第91-94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不同碱含量水泥水化硬化的影响第94-108页
     ·水泥中碱含量的调整第94-95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不同碱含量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95-103页
     ·原生型无水石膏对不同碱含量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第103-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6 养护条件对原生型无水石膏作用的影响第111-139页
   ·养护温度的影响第112-127页
     ·不同养护温度下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强度的影响第112-115页
     ·不同养护温度下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第115-118页
     ·不同养护温度下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第118-127页
   ·养护湿度的影响第127-137页
     ·不同养护湿度下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强度的影响第127-130页
     ·不同养护湿度下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第130-133页
     ·不同养护湿度下原生型无水石膏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第133-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9-141页
   ·主要结论第139-140页
   ·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附录第153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3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53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SiO2对水泥粉煤灰体系水化硬化作用研究
下一篇:冰晶模板组装蒙脱石多孔材料及传热传质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