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塑造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和基础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基础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总结 | 第13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2 理论研究——城市文化发展相关研究 | 第17-31页 |
·城市文化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城市基本概念 | 第17页 |
·文化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城市特色基本概念 | 第18页 |
·城市文化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城市文化形象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特色文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特色文化保护历程 | 第20-21页 |
·特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 第21页 |
·城市建设相关研究 | 第21-26页 |
·新城开发模式 | 第22-24页 |
·旧城改造开发模式 | 第24-26页 |
·城市文化形象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 第26-27页 |
·城市文化形象的物化表现及塑造的基本要素 | 第27-31页 |
·城市文化形象的物化表现 | 第27-28页 |
·城市文化形象的物化方法 | 第28-29页 |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要素 | 第29-31页 |
3 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塑造模式的研究 | 第31-47页 |
·模式理论分析 | 第31-33页 |
·历史文化塑造模式 | 第33-36页 |
·模式概念 | 第34-35页 |
·典型案例——“周庄”、“宽窄巷子” | 第35-36页 |
·民族民俗塑造模式 | 第36-38页 |
·模式概念 | 第36-37页 |
·典型案例——“昆明民族村” | 第37-38页 |
·自然景观塑造模式 | 第38-40页 |
·模式概念 | 第38-39页 |
·典型案例——“明尼阿波利斯” | 第39-40页 |
·建筑文化塑造模式 | 第40-42页 |
·模式概念 | 第40-41页 |
·典型案例——“罗马” | 第41-42页 |
·人文艺术塑造模式 | 第42-44页 |
·模式概念 | 第42页 |
·典型案例——“西安”、“维也纳” | 第42-44页 |
·产业发展塑造模式 | 第44-46页 |
·模式概念 | 第44-45页 |
·典型案例——“长春” | 第45-46页 |
·模式选择与文化形象建设的关系 | 第46-47页 |
4 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塑造模式的选择模型研究 | 第47-61页 |
·形象塑造模式选择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7-50页 |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 第47页 |
·指标的概述 | 第47-50页 |
·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50-59页 |
·评价模型的概述 | 第50-51页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6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塑造模式选择 | 第56-59页 |
·塑造模式选择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 重庆市巴南区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塑造研究 | 第61-83页 |
·背景概述 | 第61页 |
·历史文化资源 | 第61-65页 |
·巴南文化资源 | 第61-63页 |
·巴南文化分析 | 第63-65页 |
·巴南文化解读 | 第65页 |
·巴南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塑造模式的选择 | 第65-71页 |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5-68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塑造模式选择 | 第68-7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项目实施策略 | 第71-83页 |
·城市风貌展示工程 | 第71-72页 |
·自然景观塑造工程 | 第72-81页 |
·特色小镇工程 | 第81-83页 |
6 结论 | 第83-85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未来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10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C. 附件 | 第92-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