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国外关于“体面劳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国内关于“体面劳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关于“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5-26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3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页 |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理论及模型 | 第26-30页 |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 第27-28页 |
·乔根森模型 | 第28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28-29页 |
·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理论 | 第29-30页 |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 第30页 |
·就业歧视理论 | 第30-33页 |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内涵和表现 | 第30页 |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理论 | 第30-32页 |
·反就业歧视的对策 | 第32-33页 |
·就业权利及就业保护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就业权利及理论 | 第33页 |
·就业保护及实现 | 第33-34页 |
·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34-35页 |
·劳动关系理论 | 第35-37页 |
3. “体面劳动”实现程度的度量及指标设计 | 第37-40页 |
·“体面劳动”衡量标准的界定 | 第37页 |
·“体面劳动”测量指标的设立 | 第37-39页 |
·工作权利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第38页 |
·就业平等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第38页 |
·社会保护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社会对话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第39页 |
·相关调查问卷及设计 | 第39-40页 |
4. L地区“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 | 第40-61页 |
·相关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40页 |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调查数据统计描述 | 第40-42页 |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需求 | 第40-41页 |
·影响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 第41-42页 |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讨论与分析 | 第42-61页 |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与描述 | 第44-45页 |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与分析 | 第45-55页 |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状况综合评析 | 第55-61页 |
5. 国外实现“体面劳动”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61-67页 |
·亚洲的相关经验 | 第61-63页 |
·促进生产率和体面就业的同步增长 | 第61-62页 |
·促进青年人的体面就业 | 第62页 |
·调整劳动力市场管理并使之现代化 | 第62页 |
·扩大社会保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对非正规经济的覆盖 | 第62-63页 |
·美国的相关经验 | 第63-64页 |
·工资调控 | 第63页 |
·政府政策与立法干预 | 第63-64页 |
·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 第64页 |
·德国的相关经验 | 第64-65页 |
·对我国促进“体面劳动”的启示 | 第65-67页 |
·要实现“体面劳动”,需法制先行 | 第65页 |
·促进“体面劳动”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重 | 第65页 |
·强化工会职能,切实维护员工权益 | 第65-66页 |
·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并重 | 第66-67页 |
6. L地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与建议 | 第67-78页 |
·政府层面 | 第67-71页 |
·完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机制,创造和谐体面的劳资环境 | 第67-68页 |
·强化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第68-69页 |
·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途径,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 第69-70页 |
·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法律援助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工“维权之困” | 第70-71页 |
·企业层面 | 第71-74页 |
·探索和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71-72页 |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 | 第72-73页 |
·重视农民工心理疏导机制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73-74页 |
·工会层面 | 第74-76页 |
·深化工会组织“独立性”职能建设,有效促进社会对话 | 第74-75页 |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培训活动,实现农民工业余生活丰富与职业技能提升的并举 | 第75页 |
·有效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好广大农民工的“维权代言人” | 第75-76页 |
·农民工个体层面 | 第76-78页 |
·加强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夯实技能、完善自我 | 第76页 |
·强化“体面劳动”要求和意识,维护劳动权益 | 第76-77页 |
·坚持诚信劳动,秉承奉献精神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81-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