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我国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以L地区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1. 绪论第14-26页
   ·选题背景第14-16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相关文献综述第16-24页
     ·国外关于“体面劳动”的相关文献综述第16-20页
     ·国内关于“体面劳动”的相关文献综述第20-21页
     ·关于“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相关文献综述第21-24页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4-25页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5-26页
2. 相关理论概述第26-37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26页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理论及模型第26-30页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第27-28页
     ·乔根森模型第28页
     ·托达罗模型第28-29页
     ·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第29-30页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新发展第30页
   ·就业歧视理论第30-33页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内涵和表现第30页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理论第30-32页
     ·反就业歧视的对策第32-33页
   ·就业权利及就业保护相关理论第33-34页
     ·就业权利及理论第33页
     ·就业保护及实现第33-34页
   ·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第34-35页
   ·劳动关系理论第35-37页
3. “体面劳动”实现程度的度量及指标设计第37-40页
   ·“体面劳动”衡量标准的界定第37页
   ·“体面劳动”测量指标的设立第37-39页
     ·工作权利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第38页
     ·就业平等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第38页
     ·社会保护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第38-39页
     ·社会对话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第39页
   ·相关调查问卷及设计第39-40页
4. L地区“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第40-61页
   ·相关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的说明第40页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调查数据统计描述第40-42页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需求第40-41页
     ·影响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相关因素及分析第41-42页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讨论与分析第42-61页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与描述第44-45页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与分析第45-55页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状况综合评析第55-61页
5. 国外实现“体面劳动”的经验借鉴及启示第61-67页
   ·亚洲的相关经验第61-63页
     ·促进生产率和体面就业的同步增长第61-62页
     ·促进青年人的体面就业第62页
     ·调整劳动力市场管理并使之现代化第62页
     ·扩大社会保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对非正规经济的覆盖第62-63页
   ·美国的相关经验第63-64页
     ·工资调控第63页
     ·政府政策与立法干预第63-64页
     ·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第64页
   ·德国的相关经验第64-65页
   ·对我国促进“体面劳动”的启示第65-67页
     ·要实现“体面劳动”,需法制先行第65页
     ·促进“体面劳动”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重第65页
     ·强化工会职能,切实维护员工权益第65-66页
     ·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并重第66-67页
6. L地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与建议第67-78页
   ·政府层面第67-71页
     ·完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机制,创造和谐体面的劳资环境第67-68页
     ·强化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68-69页
     ·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途径,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第69-70页
     ·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法律援助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工“维权之困”第70-71页
   ·企业层面第71-74页
     ·探索和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第71-72页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第72-73页
     ·重视农民工心理疏导机制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第73-74页
   ·工会层面第74-76页
     ·深化工会组织“独立性”职能建设,有效促进社会对话第74-75页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培训活动,实现农民工业余生活丰富与职业技能提升的并举第75页
     ·有效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好广大农民工的“维权代言人”第75-76页
   ·农民工个体层面第76-78页
     ·加强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夯实技能、完善自我第76页
     ·强化“体面劳动”要求和意识,维护劳动权益第76-77页
     ·坚持诚信劳动,秉承奉献精神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81-84页
后记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分析
下一篇:探析我国车险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