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6-8页 |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历史过程的研究 | 第6-7页 |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内在逻辑的研究 | 第7页 |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 | 第7-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8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8-10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重视域的界定 | 第10-13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视域、逻辑视域及开放视域的阐释 | 第11-13页 |
二、历史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合理性 | 第13-24页 |
(一) 理论源起—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 第13-19页 |
1、问题的提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质疑 | 第13-14页 |
2、解决问题的初始探索一《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第14-17页 |
3、前进过程上的曲折与反思—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失误及其分析 | 第17-19页 |
(二) 继承和超越—在改革、发展、创新中的探索 | 第19-24页 |
1、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邓小平理论 | 第20-21页 |
2、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21-23页 |
3、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 第23-24页 |
三、逻辑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合理性 | 第24-37页 |
(一) 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的逻辑生长点及其依据 | 第25-31页 |
1、唯物史观—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 第25-27页 |
2、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 第27-29页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 第29-31页 |
(二) 理论逻辑的演变及其规律 | 第31-37页 |
1、理论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 第31-32页 |
2、理论逻辑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第32-34页 |
3、理论逻辑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 第34-37页 |
四、开放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眼光 | 第37-47页 |
(一) 道路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 第37-42页 |
1、艰难的抉择—十月革命的道路 | 第37-39页 |
2、徘徊中的纠结—苏联模式的取舍 | 第39-40页 |
3、磨难之后的新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选择 | 第40-42页 |
(二) 创造辉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第42-47页 |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 | 第42-44页 |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教训 | 第44-46页 |
3、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关于中外发展问题的比较与思考 | 第46-47页 |
五、结束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