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攻击建模的软件保护有效性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基于理论分析的评估方法 | 第9-10页 |
·基于软件攻击的评估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4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第14-24页 |
·常见软件保护方法及其评价 | 第14-18页 |
·代码混淆 | 第14-15页 |
·软件水印 | 第15-17页 |
·防篡改机制 | 第17-18页 |
·软件攻击相关技术和工具 | 第18-21页 |
·软件攻击的一般过程 | 第18-19页 |
·动态分析技术和工具 | 第19-20页 |
·静态分析技术和工具 | 第20-21页 |
·攻击建模理论 | 第21-23页 |
·攻击模型概念和分类 | 第21页 |
·常见攻击模型及比较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软件保护有效性评估框架 | 第24-32页 |
·软件保护与软件攻击关系分析 | 第24页 |
·基于攻击建模的软件保护有效性评估思想 | 第24-29页 |
·评估指标分析 | 第24-25页 |
·相关定义 | 第25-27页 |
·评估方法和过程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四章 软件攻击建模方法研究 | 第32-44页 |
·用于软件保护有效性评估的软件攻击模型要素分析 | 第32-33页 |
·基于Petri网的软件攻击模型 | 第33-39页 |
·静态要素表示 | 第34-36页 |
·动态要素表示 | 第36-37页 |
·软件攻击模型定义 | 第37-38页 |
·SAMMPN模型案例 | 第38-39页 |
·软件攻击自动化建模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评估指标获取和分析 | 第44-64页 |
·理论分析和推导 | 第44-49页 |
·托肯的表示和计算 | 第44-46页 |
·攻击成本计算 | 第46-49页 |
·评估指标获取 | 第49-52页 |
·攻击技术重要性分级 | 第49-50页 |
·攻击技术单位成本估计 | 第50-51页 |
·关键属性获取和归一化 | 第51-52页 |
·评估实验及其分析 | 第52-63页 |
·实验背景 | 第52-54页 |
·实验环境和工具 | 第54-57页 |
·评估场景构建 | 第57页 |
·攻击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攻击成本计算 | 第59-60页 |
·实验结论及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总结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