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11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1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11-12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文献述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第13-22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4-17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9页 |
·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 | 第20-21页 |
·素质、素质教育 | 第21页 |
·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 | 第21-22页 |
3 国外提高农民素质的经验借鉴 | 第22-26页 |
·国外农民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情况 | 第22-24页 |
·发达国家农民素质状况 | 第22页 |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实践经验借鉴 | 第24-26页 |
·通过立法来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 | 第24页 |
·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 第24页 |
·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 | 第24-25页 |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教育 | 第25页 |
·严格考核,实行“农民资格准入制度” | 第25-26页 |
4 重庆农民素质基本情况和素质教育需求分析 | 第26-38页 |
·重庆农民素质基本情况 | 第26-34页 |
·思想道德素质 | 第26-27页 |
·科学文化素质 | 第27-30页 |
·心理素质 | 第30-31页 |
·身体素质 | 第31-32页 |
·法律素质 | 第32-34页 |
·子女教育 | 第34页 |
·重庆农民素质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 第34-38页 |
5 影响重庆农民素质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落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38-39页 |
·政府制度、政策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 第39-41页 |
·政府制度的约束 | 第39-40页 |
·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40-41页 |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 | 第41-43页 |
·农村“三教”发展不均衡 | 第41页 |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 第41-42页 |
·农民素质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合理 | 第42-43页 |
6 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提高重庆农民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48页 |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 第43-44页 |
·政府:认清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43页 |
·市民:转变观念,消除城乡歧视 | 第43-44页 |
·农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 第44页 |
·加快制度改革、狠抓政策落实,为提高农民素质提供制度保障 | 第44-45页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身份壁垒 | 第44页 |
·改革现行住房政策制度,让进城农民住得起房 | 第44-45页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 第45页 |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农民市民化素质教育工程 | 第45-48页 |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现代市民意识 | 第45页 |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 | 第45-46页 |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城市适应力 | 第46页 |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质 | 第46-47页 |
·多元化办学,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 第47-48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A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2页 |
B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 第52页 |
C 重庆农民素质状况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