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江淹才尽”语义新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5页
 第一节 本文由来及基本观点第10-11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第11-15页
  一 江淹基础性研究的现状第11-12页
  二 江淹拟古诗研究的现状第12-13页
  三 “江淹才尽”研究的现状第13-15页
第一章 “江淹才尽”的由来及其疑点第15-29页
 第一节 “江淹才尽”的由来第15-18页
 第二节 “江淹才尽”的几个疑点第18-29页
  疑点一 “江淹才尽”时间上的疑点第19页
  疑点二 江淹后期文才杰出记载的疑点第19-20页
  疑点三 “梦”的疑点第20-22页
  疑点四 与其他人“才尽”对比的疑点第22-23页
  疑点五 《西洲曲》的疑点第23-26页
  疑点六 江淹实际文学地位的疑点第26-29页
第二章 从作品角度看江淹的“善于摹拟”与“江淹才尽”第29-45页
 第一节 时代文学的发展状况第30-35页
  一 晋宋时期的文学特征第30-32页
  二 齐梁时期的追求新变第32-35页
 第二节 江淹作品的“善于摹拟”第35-41页
  一 拟古组诗第35-37页
  二 拟骚之作第37-38页
  三 拟乐府诗第38-39页
  四 其他拟作第39-41页
 第三节 江淹“善于摹拟”的文风导致他“江淹才尽”的必然性第41-45页
第三章 从其他角度看江淹的“善于摹拟”与“江淹才尽”第45-54页
 第一节 乱世政治以及江淹的政治地位等因素促使他一直摹拟第45-48页
 第二节 江淹的思想以及性格等因素对他摹拟的影响第48-51页
 第三节 摹拟的终点、“江淹才尽”之地:宣城第51-54页
结语 文学的发展方向对于个人创作的影响第54-56页
附录第56-58页
 一 主要参考书目第56-57页
 二 主要参考论文第57-58页
后记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唐诗创作中的日月星辰意象
下一篇:《杜诗偶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