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2章 案例介绍及争议焦点 | 第11-14页 |
·案情简介 | 第11页 |
·判决结果及判决理由 | 第11-12页 |
·判决结果 | 第11-12页 |
·判决理由 | 第12页 |
·案件争议焦点 | 第12-14页 |
第3章 法理评析 | 第14-30页 |
·被告人主观方面的认定 | 第14-21页 |
·被告人的认识因素 | 第14-17页 |
·被告人的意志因素 | 第17-21页 |
·本文对主观方面认定的观点总结 | 第21页 |
·被告人客观行为的认定 | 第21-23页 |
·停工整改期间强令作业行为的认定 | 第22页 |
·明知矿井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破坏预警设施行为的认定 | 第22-23页 |
·被告人罪名的认定 | 第23-30页 |
·被告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 第23-25页 |
·被告人是否构成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 第25-26页 |
·被告人是否构成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 第26-27页 |
·被告人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第27-30页 |
第4章 案件结论及启示 | 第30-37页 |
·自我观点小结 | 第30-31页 |
·“矿难”案件暴露出的相关刑法问题 | 第31-34页 |
·现行相关刑罚规定的不足 | 第31-33页 |
·相关危险犯规定的缺失 | 第33页 |
·相关犯罪主观故意规定的缺失 | 第33-34页 |
·矿难犯罪的相关刑法规定的完善建议 | 第34-37页 |
·矿难犯罪相关刑罚规定的完善建议 | 第34-35页 |
·矿难犯罪相关罪名主观方面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35-36页 |
·责任事故类犯罪成立前提的立法完善建议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