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哲学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 修身治家思想研究 | 第13-14页 |
2. 儒学思想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3. 道家思想相关研究 | 第15页 |
4. 儒佛关系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5. 其他哲学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6. 颜之推个人的分析研究 | 第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颜氏家族与颜之推 | 第19-25页 |
一、自颜回到颜之推 | 第19-22页 |
1. 颜回与颜氏之儒 | 第19-20页 |
2. 颜氏三迁 | 第20-21页 |
3. 颜氏家风 | 第21-22页 |
二、颜之推生平 | 第22-24页 |
1. 少年安稳期:“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 第22页 |
2. 入仕动荡期:“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 | 第22-23页 |
3. 晚年稳定期:“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念” | 第23-24页 |
三、颜之推著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颜之推的人性论 | 第25-30页 |
一、“性”字释义 | 第25-27页 |
二、性之规定 | 第27-28页 |
1. 以“质”指“性” | 第27页 |
2. 人性有长短,无善恶区分 | 第27-28页 |
3. 中庸之人,待教而成 | 第28页 |
三、颜之推人性论之衡定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颜之推的人生修养论 | 第30-40页 |
一、人生应然之“仁” | 第30-35页 |
1. 父慈子孝 | 第30-32页 |
2. 兄友弟恭 | 第32-33页 |
3. 夫义妇顺 | 第33-34页 |
4. 行仁由义 | 第34-35页 |
二、依仁以成之“礼” | 第35-36页 |
三、勉学自立之“学” | 第36-40页 |
1. 学习目的 | 第36-37页 |
2. 学习内容 | 第37-38页 |
3. 学习方法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颜之推的中庸方法论 | 第40-49页 |
一、教子治家 | 第40-42页 |
1. 教子 | 第40-41页 |
2. 治家 | 第41-42页 |
二、立言治文 | 第42-43页 |
三、出仕处世 | 第43-45页 |
1. 出仕 | 第43-45页 |
2. 处世 | 第45页 |
四、颜之推方法论之衡定 | 第45-49页 |
1. 中庸释义 | 第46-47页 |
2. 颜之推的中庸方法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颜之推的生死观 | 第49-53页 |
一、重生的思想倾向 | 第49-51页 |
1. 先避祸后养生 | 第49-50页 |
2. 养生方法 | 第50-51页 |
二、不贪生的生命追求 | 第51页 |
三、调和儒释的生死观 | 第51-53页 |
1. 生死轮回,善恶有报 | 第51-52页 |
2. 行善以养生 | 第52-53页 |
第六章 颜之推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 第53-57页 |
一、历史地位 | 第53-54页 |
二、评价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