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德国鲁尔区煤炭工业发展概况和特征 | 第15-39页 |
第一节 德国鲁尔区煤炭工业早期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一、鲁尔区的区位介绍 | 第15-16页 |
二、鲁尔区煤炭工业早期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集中 | 第17-26页 |
一、促进煤炭工业集中的因素 | 第17-20页 |
二、鲁尔煤炭工业的卡特尔化 | 第20-26页 |
第三节 国家干预煤炭工业的传统 | 第26-39页 |
一、古代德意志到普鲁士王国时期 | 第26-27页 |
二、德意志第二帝国到纳粹时期 | 第27-34页 |
三、盟军占领时期和去卡特尔化 | 第34-36页 |
四、1949-1958年的西德能源问题和超国家控制 | 第36-39页 |
第二章 煤炭危机 | 第39-57页 |
第一节 煤炭危机及其原因 | 第39-47页 |
一、危机显现 | 第39-42页 |
二、危机出现的原因 | 第42-47页 |
第二节 1958年煤炭工业状况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危机初期的应对措施 | 第48-57页 |
一、改变能源政策的重点和目标 | 第49-50页 |
二、限制能源市场的竞争 | 第50-55页 |
三、煤炭企业的自救尝试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对鲁尔煤炭工业重组的争论 | 第57-67页 |
第一节 调整方案竞相出台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席勒计划 | 第60-64页 |
一、社会市场经济的失效 | 第60-62页 |
二、席勒的“三阶段计划” | 第62-63页 |
三、《煤炭工业调整法案(草案)》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对席勒计划的回应 | 第64-67页 |
第四章 鲁尔煤炭工业重组的解决方案 | 第67-75页 |
第一节 《煤炭工业调整法案》 | 第67-70页 |
一、《煤炭工业调整法案》出台 | 第67-68页 |
二、法案条款 | 第68-69页 |
三、法案的影响 | 第69-70页 |
第二节 鲁尔煤炭集团的建立 | 第70-72页 |
第三节 鲁尔集团相关合同框架 | 第72-75页 |
一、基本合同 | 第72-73页 |
二、转移协议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鲁尔煤炭工业重组的效果评估 | 第75-90页 |
第一节 鲁尔集团成立之初的效果 | 第75-80页 |
一、1969-1971年的集团业绩 | 第75-77页 |
二、造成初期亏损的原因 | 第77-80页 |
第二节 鲁尔煤炭调整计划 | 第80-82页 |
一、计划的出台 | 第80-81页 |
二、计划实施及其效果 | 第81-82页 |
第三节 石油危机与鲁尔集团 | 第82-90页 |
一、从煤炭危机到石油危机 | 第82-84页 |
二、石油危机和国家能源规划的修订 | 第84-86页 |
三、石油危机后的鲁尔集团 | 第86-90页 |
结语 | 第90-95页 |
一、鲁尔煤炭工业重组的经验 | 第91-92页 |
二、对我国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启示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