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32页 |
| ·1,10-邻菲罗啉简介 | 第8页 |
| ·1,10-邻菲罗啉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 ·1,10 邻菲罗啉的发展 | 第8-9页 |
| ·1,10-邻菲罗啉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 第16-17页 |
| ·按中心离子分类 | 第16页 |
| ·按配体分类 | 第16页 |
| ·按成键类型分类 | 第16-17页 |
| ·按学科类型分类 | 第17页 |
| ·配位化合物分子间作用力 | 第17-18页 |
| ·范德华力 | 第17页 |
| ·氢键 | 第17-18页 |
| ·堆积作用 | 第18页 |
| ·配位键 | 第18页 |
|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 ·普通溶液法 | 第19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19页 |
| ·大环配位模板法 | 第19页 |
| ·水热合成法 | 第19页 |
| ·影响配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因数 | 第19-21页 |
| ·配体的影响 | 第19-20页 |
| ·中心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20页 |
|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 ·配位化合物发光原理 | 第21-23页 |
| ·中心金属离子的发光 | 第22页 |
| ·配体化合物的发光 | 第22页 |
| ·配位化合物的发光 | 第22-23页 |
| ·配合物的表征方法 | 第23-30页 |
| ·紫外光谱表征 | 第23-26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26-27页 |
| ·核磁氢谱表征 | 第27-28页 |
| ·荧光光谱表征 | 第28-30页 |
|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 2 1,10-邻菲罗啉-5,6-二酮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39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1,10-邻菲罗啉-5,6-二酮的合成 | 第33-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 ·核磁氢谱分析 | 第35-3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3 2-苯基咪唑-1,10 -邻菲罗啉的制备与表征 | 第39-46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 ·2-苯基咪唑-1,10 -邻菲罗啉的合成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 ·核磁氢谱分析 | 第42-4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4 2-苯基咪唑-1,10 -邻菲罗啉锌(Ⅱ)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52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 ·实验试剂 | 第46-47页 |
| ·实验设备 | 第47页 |
| ·2-苯基咪唑-1,10 -邻菲罗啉锌(Ⅱ)的合成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1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7-49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5 2-苯基咪唑-1,10 -邻菲罗啉铜(Ⅰ)的制备与表征 | 第52-57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 ·实验设备 | 第53页 |
| ·2-苯基咪唑-1,10 -邻菲罗啉铜(Ⅰ)的合成 | 第5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6 荧光量子产率 | 第57-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页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