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水疏松砂岩常规稠油油藏水平井提高采收率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6页 |
| ·底水油藏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水平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临2块馆二段基本概况 | 第18-30页 |
| ·储层的地质特征 | 第18-27页 |
| ·工区概况 | 第18页 |
|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储层特征 | 第19-26页 |
| ·储层物性 | 第26-27页 |
| ·油藏特征 | 第27页 |
| ·油水分布 | 第27页 |
| ·流体性质 | 第27页 |
| ·温度压力系统 | 第27页 |
| ·油藏类型 | 第27页 |
| ·开发历程 | 第27-29页 |
| ·开发现状 | 第29页 |
|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储层精细地质建模 | 第30-38页 |
| ·储层建模方法及优选 | 第30-31页 |
| ·确定性建模 | 第30页 |
| ·随机建模 | 第30-31页 |
|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1-37页 |
| ·数据准备 | 第31页 |
| ·研究区网格设计及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 ·储量计算及评价 | 第35-36页 |
| ·模型粗化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开采特征研究 | 第38-47页 |
| ·产液能力 | 第38-39页 |
| ·产油能力 | 第39-40页 |
| ·含水上升规律 | 第40-43页 |
| ·直斜井与水平井开采效果对比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效果评价 | 第47-57页 |
| ·油水运动规律 | 第47-53页 |
| ·底水锥进 | 第47页 |
| ·夹层对底水锥进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排污井的影响 | 第48页 |
| ·原始含油边界变化 | 第48页 |
| ·水锥的波及范围 | 第48-53页 |
| ·开发效果评价 | 第53页 |
| ·能量状况评价 | 第53-54页 |
| ·采收率评价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57-66页 |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57-60页 |
| ·数模网格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 ·动态数据处理 | 第57页 |
| ·井史数据的整理及使用 | 第57页 |
| ·生产历史拟合 | 第57-60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0-65页 |
|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0-61页 |
|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1-65页 |
| ·提高采收率对策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 第66-85页 |
| ·合理开发政策界限研究 | 第66-79页 |
| ·开发方式及开发层系选择 | 第66页 |
| ·油藏井网密度适应性 | 第66页 |
| ·水平井可行性 | 第66页 |
| ·水平井参数优化 | 第66-75页 |
| ·单井产能 | 第75-79页 |
|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 第79-84页 |
| ·水平井调整原则 | 第79页 |
| ·方案设计 | 第79-80页 |
| ·开发指标预测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 详细摘要 | 第91-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