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前言 | 第9-17页 |
| ·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外囊形成机制的传统观点 | 第9页 |
| ·"外膜"结构的发现 | 第9页 |
| ·免疫组化技术在外囊形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9-11页 |
| ·功能基因组学及在疾病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 | 第11-12页 |
| ·PCR及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页 |
| ·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12-17页 |
| ·蛋白质组学发展史 | 第12-14页 |
| ·蛋白质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形成机制中的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 2 正常肝脏和病旁肝脏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17-5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7-28页 |
| ·组织材料 | 第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7-20页 |
|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 ·蛋白质样品提取 | 第20-21页 |
| ·蛋白质样品的纯化 | 第21页 |
| ·蛋白质定量检测 | 第21-23页 |
| ·蛋白质样品的定性检测 | 第23-24页 |
|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24-26页 |
| ·凝胶染色 | 第26页 |
| ·凝胶图像扫描及分析 | 第26-27页 |
| ·差异蛋白点的选取和处理 | 第27页 |
| ·质谱鉴定 | 第27页 |
| ·数据库查询 | 第27-2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8-38页 |
| ·蛋白质定量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 ·蛋白质定性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 ·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 | 第30-34页 |
| ·图像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 ·质谱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 ·数据库查询结果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53页 |
| ·改进方法提取蛋白质 | 第39页 |
| ·不同裂解液提取蛋白质 | 第39-40页 |
| ·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的探索 | 第40-41页 |
| ·部分差异蛋白质功能的初步讨论 | 第41-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3 SSH文库数据分析 | 第55-59页 |
| ·SSH文库的复制保存 | 第55页 |
| ·方法 | 第55页 |
| ·Blast比对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页 |
| ·EST序列提交 | 第55页 |
| ·序列比较分析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文库复制 | 第55页 |
| ·序列提交结果 | 第55页 |
| ·序列比较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SSH文库的保存 | 第57页 |
| ·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 ·部分差异基因功能的初步讨论 | 第58-59页 |
| 4 RNA斑点杂交 | 第59-7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9-66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试剂 | 第59-6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页 |
| ·方法 | 第60-6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66-70页 |
| ·质粒提取结果 | 第66-67页 |
| ·质粒酶切结果 | 第67页 |
| ·回收片段检测 | 第67页 |
| ·盘检结果 | 第67-68页 |
| ·RNA提取结果 | 第68页 |
| ·RNA浓度监测 | 第68页 |
| ·RNA交联结果 | 第68-69页 |
| ·探针浓度检测结果 | 第69页 |
| ·杂交结果 | 第69-70页 |
| ·讨论 | 第70-72页 |
| ·高纯度质粒提取、酶切回收 | 第70-71页 |
| ·RNA的提取和检测、固定 | 第71页 |
| ·探针的制备和检测 | 第71-72页 |
| ·杂交结果分析 | 第72页 |
| 5 结论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