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支后连续桥梁新型接头形式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2章 连续段预应力连接新技术的探究 | 第13-31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接头的探讨 | 第14-19页 |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研究设计的后连续新工艺 | 第14-19页 |
·后连续连接工艺的改进 | 第19页 |
·体外预应力接头形式的探讨 | 第19-30页 |
·体外预应力概念理解 | 第19-21页 |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优越性 | 第21-22页 |
·体外预应力技术的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在连续段处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工艺构思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先简支后连续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31-52页 |
·基于ANSYS 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数值模拟 | 第31-42页 |
·钢筋混凝土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31-32页 |
·模拟钢筋混凝土的SOLID65 单元 | 第32页 |
·混凝土单元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有限元中预应力筋的模拟 | 第38-40页 |
·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的收敛控制 | 第40-42页 |
·预应力混凝土T 梁的数值模拟 | 第42-45页 |
·数值分析模型结果 | 第45-51页 |
·各工况下梁体的挠度图 | 第46-48页 |
·各工况下梁体的裂缝图 | 第48-49页 |
·各工况下梁体控制截面处的应力图 | 第49-51页 |
·本章小节 | 第51-52页 |
第4章 试验及分析 | 第52-64页 |
·概述 | 第52页 |
·试验方案的制定 | 第52-56页 |
·试验梁的材料及其性能 | 第52-53页 |
·试验梁的设计 | 第53页 |
·试验梁的试验过程设计 | 第53-56页 |
·试验全过程记录 | 第56-60页 |
·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比较 | 第60-63页 |
·试验梁挠度测试结果 | 第60-62页 |
·后连续段预应力效应及应力增量 | 第62页 |
·试验梁裂缝行为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先简支后连续新型接头形式的设计研究 | 第64-87页 |
·概述 | 第64页 |
·先简支后连续结构的线形变化 | 第64-68页 |
·后连续预应力筋张拉引起梁的挠度 | 第64-65页 |
·体外预应力二次效应对挠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影响挠度的其他因素 | 第66-68页 |
·体外预应力效应 | 第68-70页 |
·后连续段预应力束的张拉控制应力 | 第68-69页 |
·后连续段预应力束的预应力损失 | 第69-70页 |
·结构次内力的计算分析 | 第70-74页 |
·后连续预应力筋的长度及布置形式 | 第74页 |
·外荷载在连续结构体系上引起的内力重分配 | 第74-77页 |
·梁体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77-83页 |
·体外预应力结构极限状态的特点 | 第78-79页 |
·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分析 | 第79-83页 |
·混凝土长期徐变对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