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背景 | 第11-27页 |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光致发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11-14页 |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和特征荧光光谱 | 第11-13页 |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机理 | 第13-14页 |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配体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稀土羧酸配合物 | 第15-16页 |
·稀土β-二酮类配合物 | 第16-17页 |
·稀土超分子大环类配合物 | 第17-19页 |
·提高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性能的有效途径 | 第19-20页 |
·天线效应(Antenna效应) | 第19页 |
·芳环之间的π-π堆积效应 | 第19-20页 |
·稀土共发光效应(CFE) | 第20页 |
·稀土配合物应用于时间分辨荧光分析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金属配合物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 | 第21-24页 |
·稀土在医药和临床上的研究及应用 | 第21-22页 |
·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 第22-23页 |
·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金属配合物与蛋白质作用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 第27-40页 |
·配体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27-29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配体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 第30-37页 |
·亚氨基二乙酸二甲酯的制备 | 第30页 |
·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2)的合成 | 第30-31页 |
·吡啶-6-羧基-2-甲酸甲酯(3)的合成 | 第31页 |
·吡啶-2-甲氧羰基-6-甲酰氯(4)的合成 | 第31页 |
·6- (N,N-二甲氧羰基亚甲基)甲醜基批捉-2-甲酸甲酯(5)的合成 | 第31-32页 |
·6-(N,N-二羧甲基氨基)甲酰基吡啶-2-甲酸(L_1)的合成 | 第32页 |
·吡啶-2,6-二甲酸二乙酯(6)的合成 | 第32-33页 |
·吡啶-2,6-二甲酰双乙酸乙酯(7)的合成 | 第33页 |
·2,6-二(1-苯基-5-吡唑啉酮-3-基)吡啶(L_2)的合成 | 第33页 |
·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8)的合成 | 第33-34页 |
·吡啶-6-(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4-羰基)-2-甲酸甲酯(9)的合成 | 第34页 |
·吡啶-6-(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4-羰基)-2-甲酸(L_3)的合成 | 第34-35页 |
·吡啶-2,6-二甲酰氯(10)的合成 | 第35页 |
·2,6-双(3-甲基-1-苯基-5-卩比挫啉酮-4-基)卩比卩定二酮(L4)的合成 | 第35页 |
·β-苯乙酰基丙酮酸乙酯(11)的合成 | 第35-36页 |
·3-乙氧羰基-1,5-二苯基-1H-吡唑(12)的合成 | 第36页 |
·3- (4-甲氧基-苯甲酷乙酰)-1,5-二苯基-1H-P比挫(Lg)的合成 | 第36页 |
·2,6-二乙酰基吡啶(13)的合成 | 第36-37页 |
·2,6-二(吡唑-1,5-二苯基-3-甲酰乙酰)吡啶(L_6)的合成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一锅法”制备3-乙氧羰基-1,5-二苯基-1H-吡唑(12) | 第37-38页 |
·反应条件对DAP(13)产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0-59页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配体和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 第40-58页 |
·元素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6-甲氧羰基-2-(N,N-二甲氧羰基亚甲基)甲酰基吡啶(5)的结构表征 | 第41-43页 |
·6-羧基-2-(N,N-二羧甲基氨基)甲酰基吡啶(L_1)的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2,6-二(1-苯基-5-吡唑啉酮-3-基)吡啶(L_2)的结构表征 | 第45-47页 |
·2-(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4-羰基)-6-甲氧羰基吡啶(9)的结构表征 | 第47-49页 |
·2-羧基-6-(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4-羰基)吡啶(L_3)的结构表征 | 第49-51页 |
·2,6-双(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4-基)吡啶二酮(L_4)的结构表征 | 第51-53页 |
·3-乙氧羰基-1,5-二苯基-1H-吡唑(12)的结构表征 | 第53-55页 |
·3-(4-甲氧基-苯甲酰乙酰)-1,5-二苯基-1H-吡唑(L_5)的结构表征 | 第55-57页 |
·2,6-二(吡唑-1,5-二苯基-3-甲酰乙酰)吡啶(L_6)的结构表征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 | 第59-7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稀土离子储备液的制备 | 第60页 |
·稀土固体配合物的制备 | 第60-61页 |
·稀土固体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61-68页 |
·固体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第61页 |
·固体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61-64页 |
·配体与配合物的IR图谱 | 第64-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页 |
·固体稀土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研究 | 第72-87页 |
·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猝灭机理的确定 | 第73-86页 |
·荧光光谱 | 第73-75页 |
·猝灭机理和猝灭常数的确定 | 第75-78页 |
·紫外光谱 | 第78-80页 |
·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的确定 | 第80-83页 |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83-85页 |
·同步荧光光谱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