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无逸》探赜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引言 | 第13-2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多学科交叉与多角度支持 | 第18-19页 |
| ·理论分析与典型事例结合 | 第19-20页 |
| 2 《尚书·无逸》篇涉及争议问题考辨 | 第20-65页 |
| ·周公称王问题考辨 | 第20-34页 |
| ·周公称王为当时客观形势使然 | 第20-21页 |
| ·周公具备胜任王位的资历和才能 | 第21-28页 |
| ·周公称王符合当时的王位继承制 | 第28-29页 |
| ·周公称王其言行和功绩有据可证 | 第29-33页 |
| ·周公去世后享有君王相应的待遇 | 第33-34页 |
| ·关于篇中殷王身份的考辨 | 第34-47页 |
| ·“殷王中宗”身份考辨 | 第35-39页 |
| ·“祖甲”身份考辨 | 第39-47页 |
| ·有关词句释义的辨析 | 第47-63页 |
| ·“乃逸”词义辨析 | 第48页 |
| ·“高宗亮阴”问题辨析 | 第48-55页 |
| ·高宗“享国五十九年”问题辨析 | 第55页 |
|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句义辨析 | 第55-58页 |
|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考辨 | 第58-61页 |
| ·“惟正之供”释义解析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3 《无逸》篇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65-76页 |
| ·王朝初建政局尚不稳定 | 第65-67页 |
| ·维护统治面临诸多问题 | 第67-70页 |
| ·意识形态上需确立统治正统性 | 第67页 |
| ·政权获取方式上需强调合法性 | 第67-68页 |
| ·感情上需增强不同族群认同感 | 第68-70页 |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依见 | 第70-71页 |
| ·历经战乱民众求安思定 | 第71-72页 |
| ·骄奢淫逸之风亟待消除 | 第72-73页 |
| ·成王初理朝政亟需教诫 | 第73-75页 |
| ·成王年纪尚小涉世未深 | 第73-74页 |
| ·成王初掌王权经验缺乏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4 《无逸》篇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76-94页 |
| ·“绝对天命观”向“敬天重民”转化 | 第76-81页 |
| ·夏商时期天命观的演变 | 第76-77页 |
| ·周人“敬天重民”思想的形成 | 第77-81页 |
| ·“明德慎罚”思想的形成和运用 | 第81-93页 |
| ·殷周时期“德”的观念演变 | 第82-83页 |
| ·周公“明德慎罚”思想形成 | 第83-93页 |
| 小结 | 第93-94页 |
| 5 《无逸》篇体现出的政治思想 | 第94-109页 |
| ·效法先哲,以史为鉴 | 第94-96页 |
| ·以农为本,重农保民 | 第96-99页 |
| ·体察民情,关爱民众 | 第99-101页 |
| ·奋勉勤政,力戒淫逸 | 第101-104页 |
| ·谨言慎行,责己省愆 | 第104-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6 《无逸》篇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 第109-117页 |
|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 第109-111页 |
| ·“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念 | 第111-112页 |
| ·“尚勤尚俭”的传统美德 | 第112-113页 |
| ·“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 第113-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7页 |
| 7 周公践行无逸思想树典范 | 第117-132页 |
| ·勤勉无逸,尚德修身 | 第117-120页 |
|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 第117-118页 |
| ·勤勉为政,公而忘私 | 第118页 |
| ·虚心好学,博学多才 | 第118-119页 |
| ·克己自律,力戒淫逸 | 第119-120页 |
| ·鞠躬尽瘁,功勋卓著 | 第120-131页 |
| ·东征平叛,力挽狂澜 | 第120-121页 |
| ·封藩建卫,拱卫周室 | 第121-123页 |
| ·营建成周,加强统治 | 第123-124页 |
| ·恩威并施,安定殷民 | 第124-126页 |
| ·制礼作乐,建章立制 | 第126-131页 |
| 小结 | 第131-132页 |
| 8 周公无逸思想的深远影响 | 第132-143页 |
| ·成康秉承无逸思想,奋勉勤政成“大治” | 第132-134页 |
| ·后世劝谏引述《无逸》,治国安邦好教材 | 第134-135页 |
| ·光武帝以《无逸》为鉴,虚心纳谏创“中兴” | 第135-137页 |
| ·唐玄宗忘《无逸》之戒,沉迷享乐败伟业 | 第137-138页 |
| ·康熙帝践《无逸》之道,重农保民开“盛世” | 第138-142页 |
| 小结 | 第142-143页 |
| 9 结语 | 第143-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0-151页 |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