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一、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21页 |
(一)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 第13-16页 |
(二)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 第16-21页 |
1. 国际性 | 第16-17页 |
2. 组织性 | 第17-18页 |
3. 民间性 | 第18-19页 |
4. 自治性 | 第19页 |
5. 非营利性 | 第19-20页 |
6. 志愿性 | 第20-21页 |
二、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方式 | 第21-27页 |
(一) 从事咨询和信息提供的活动 | 第21-22页 |
(二) 对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 | 第22-23页 |
(三) 参与执行政府间国际组织项目,协助政府间国际组织提供相关的产品与服务 | 第23-24页 |
(四) 影响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 | 第24-26页 |
(五) 在有利益冲突的不同角色之间促成协议和妥协 | 第26-27页 |
三、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 第27-40页 |
(一)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政治的积极作用 | 第27-35页 |
1. 促进了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冲击了“国家中心模式” | 第27-29页 |
2. 为化解国际冲突提供了平台 | 第29-31页 |
3.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31-32页 |
4. 积极致力于消除南北差异,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 第32-33页 |
5. 在环境保护、保护人权等社会领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33-35页 |
(二)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政治的负面作用 | 第35-40页 |
1. 表面上淡化意识形态,实际上带有国际非政府组织所在国的政治色彩 | 第36-37页 |
2. 因所在国政府的支持而丧失独立性成为干预他国内政的工具 | 第37-38页 |
3. 与国家政府之间存在理念差异导致部分非政府组织具有偏激性 | 第38页 |
4. 大幅度介入联合国事务侵犯某些国家利益引起主权国家的不满及担忧 | 第38-40页 |
四、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及中国的对策 | 第40-48页 |
(一)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 | 第40-44页 |
1.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活动空间和影响在日益增大 | 第40-43页 |
2. 国际非政府组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 | 第43-44页 |
(二) 中国的应采取的对策 | 第44-48页 |
1. 正确认识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45-46页 |
2. 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监管 | 第46-47页 |
3. 发展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往合作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