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32页 |
·生物固氮概述 | 第12-16页 |
·生物固氮的意义 | 第12页 |
·生物固氮的类型 | 第12-13页 |
·禾本科植物的联合固氮 | 第13-16页 |
·生物固氮测定方法 | 第16-23页 |
·~(15)N同位素稀释法(ID) | 第17-19页 |
·~(15)N自然丰度法 | 第19-22页 |
·乙炔还原法(ARA) | 第22-23页 |
·甘蔗内生固氮研究 | 第23-28页 |
·甘蔗内生固氮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甘蔗内生固氮菌种类及固氮场所 | 第24-25页 |
·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 第25-27页 |
·氮对甘庶生物固氮的影响 | 第27-28页 |
·甘蔗施用氮肥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甘蔗的施氮次数与施氮时期 | 第28-29页 |
·甘蔗的施氮量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2 ~(15)N同位素稀释法评估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 第32-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试验地点 | 第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2-33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3页 |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甘蔗与木薯的生物产量(干重)比较 | 第34-35页 |
·甘蔗与木薯含氮量及全氮量比较 | 第35-37页 |
·甘蔗与木薯的~(15)N原子丰度、~(15)N原子百分超及~(15)N原子加权百分超比较 | 第37-39页 |
·甘蔗的固氮百分率(%Ndfa)及固氮量(Ndfa) | 第39-41页 |
·甘蔗与木薯的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库 | 第41-42页 |
·甘蔗与木薯植株全氮量中来自不同氮源的氮量值及氮量比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15)N自然丰度法评估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 第46-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6-47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7页 |
·数据计算与统计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甘蔗砂培植株的生物产量(干重)、含氮量、全氮量及δ~(15)N值 | 第48-51页 |
·甘蔗、木薯土培植株的生物产量(干重)、含氮量、全氮量及δ~(15)N值 | 第51-53页 |
·甘蔗的固氮百分率(%Ndfa)及固氮量(Ndfa)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4 固氮甘蔗品种桂引5号的施氮量与止氮期效应分析 | 第55-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试验材料和地点 | 第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观察项目与方法 | 第57页 |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8页 |
·施氮量和止氮期对桂引5号蔗茎产量的效应分析 | 第57-61页 |
·施氮量和止氮期对桂引5号蔗糖分的效应分析 | 第61-64页 |
·施氮量和止氮期对桂引5号蔗糖产量的效应分析 | 第64-68页 |
·桂引5号高产高蔗糖栽培的综合施肥方案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1页 |
5 固氮甘蔗品种桂引6号的施氮量与止氮期效应分析 | 第71-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试验材料与地点 | 第71页 |
·试验设计 | 第71-72页 |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观察项目与方法 | 第73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73-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114页 |
·施氮量和止氮期对桂引6号蔗茎产量的效应分析 | 第74-90页 |
·施氮量和止氮期对桂引6号蔗糖分的效应分析 | 第90-98页 |
·施氮量和止氮期对桂引6号蔗糖产量的效应分析 | 第98-114页 |
·桂引6号高产高糖栽培的综合施肥方案 | 第114页 |
·小结 | 第114-121页 |
6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121-128页 |
·全文讨论 | 第121-124页 |
·参比植物影响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 第121-122页 |
·测定方法影响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 第122页 |
·固氮甘蔗品种的施氮量 | 第122-123页 |
·固氮甘蔗品种的止氮期 | 第123页 |
·固氮甘蔗品种宿根栽培的蔗茎产量和蔗糖分 | 第123-124页 |
·主要结论 | 第124-126页 |
·主要创新 | 第126-127页 |
·存在问题 | 第127页 |
·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附录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