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某型号射频连接器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射频连接器概况第11-16页
   ·射频连接器简介第11-13页
     ·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射频连接器的发展趋势第12-13页
   ·射频连接器有关标准介绍第13-14页
     ·MIL-C-39012第13页
     ·射频连接器国际标准情况简介第13-14页
     ·我国射频连接器标准简介第14页
   ·本课题工作概况第14-16页
第二章 射频高压试验原理第16-22页
   ·射频高压的定义第16页
   ·射频高压的击穿原理第16-19页
   ·射频高压的试验原理第19-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设计原理第22-37页
   ·射频电源第22-23页
   ·高频变压器第23-24页
   ·调压器第24-25页
     ·自耦调压器第24页
     ·动圈式调压器第24页
     ·电动发电机组第24-25页
   ·射频电压的测量方法第25-30页
     ·球隙法测量第25-27页
     ·静电压表法第27页
     ·峰值电压表法测量第27-29页
     ·分压器法测量第29-30页
   ·谐振回路第30-36页
     ·串联谐振回路第31-32页
     ·并联谐振回路第32-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实施第37-71页
   ·研制目标第37-38页
     ·射频连接器射频耐压标准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第37-38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8页
   ·射频连接器射频耐压标准装置的设计方案第38-39页
     ·整机工作原理和方框图第38-39页
   ·高频振荡器的设计第39-44页
     ·高频振荡电路的选择第40页
     ·振荡频率的选择第40-42页
     ·高频振荡器的电压稳定性第42-44页
   ·可调直流高压电源的设计第44-45页
   ·射频电压测量第45-46页
   ·射频电流的测量第46-52页
     ·罗氏线圈第47-48页
     ·罗氏线圈的等效电路分析第48-51页
     ·罗氏线圈的设计第51-52页
   ·射频频率的测量第52-55页
     ·ICM7216D 简介第53页
     ·ICM7216D 的内部电路及工作原理第53-55页
     ·频率计原理图第55页
   ·时间控制电路第55-57页
   ·输出电压表电路第57-60页
   ·频偏(失效)检测电路第60-62页
     ·电压-频率变换器第60-62页
     ·比较器第62页
   ·屏流、栅流测试电路第62-64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安全性设计第64-66页
     ·抑制电磁干扰第64页
     ·消除寄生干扰第64-66页
     ·自动报警系统第66页
   ·试运行情况以及注意事项第66-69页
     ·注意事项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及比对试验第71-91页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第71页
   ·产生测量不确定度的原因和数学模型第71-75页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第72页
     ·数学模型第72-74页
     ·输入量第74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数学模型以及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第74-75页
   ·A 类不确定度评定第75-77页
     ·基本方法第75-76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A 类不确定度评定第76-77页
   ·B 类不确定度评定第77-79页
     ·基本方法第77-78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B 类不确定度评定第78-79页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第79-82页
     ·输入量彼此独立时的合成不确定度第80-81页
     ·输入量彼此相关时的合成不确定度第81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合成不确定度第81-82页
   ·扩展不确定度第82-83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扩展不确定度第82-83页
   ·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第83-90页
     ·比对方案概述第83页
     ·方案的实施第83-88页
     ·比对数据处理方法第88-89页
     ·比对结果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校准第91-99页
   ·量值溯源的途径与要求第91-92页
   ·射频高压试验装置的校准方法第92-98页
     ·适用范围第92页
     ·计量性能要求第92-93页
     ·校准条件第93-94页
     ·校准方法第94-98页
   ·校准结果的处理第98页
   ·校准周期第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9-101页
   ·总结第99页
   ·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符号与标记(附录1)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06-107页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107-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电厂辅助车间DCS集中联网控制
下一篇:高电位LiNi0.5Mn1.5O4正极材料制备及其原位结构相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