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杏论文

杏棉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缩写词表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5页
   ·农林复合系统理论及应用第9-15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第9-10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第10-11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效益第11-12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划分第12-13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内容第13页
     ·农林间作基本原理第13-14页
     ·在新疆发展杏棉间作的意义第14-15页
   ·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国外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状况第15-17页
     ·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状况第17-18页
   ·小气候概述第18-19页
     ·小气候第18页
     ·研究小气候效应的意义第18-19页
   ·农林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进展第19-25页
     ·光能利用第19-21页
     ·温度和湿度第21页
     ·水分效应第21-22页
     ·防风效应第22-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试验地概况第25页
   ·物候与气候的观测第25-26页
   ·系统内不同点光照强度测定第26页
   ·地温测量第26页
   ·土壤水分的测定第26页
   ·蒸散量的计算第26-27页
   ·光合特性的研究方法第27页
   ·间作系统生物生长量的研究方法第27页
     ·杏树生长量研究方法第27页
     ·棉花生长量研究方法第27页
   ·杏树遮阴面积和理论株行距的计算方法第27-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60页
   ·遮荫效应第29-34页
     ·树影的变化规律第29-30页
     ·系统光照强度的日变化规律第30-31页
     ·系统光照强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第31-32页
     ·不同系统内各点光照强度水平分布特征第32-34页
   ·杏树叶面积指数与透光率的变化第34-39页
     ·杏树冠层内不同高度的变化规律第34-35页
     ·同一高度上各个方位平均透光率(Tr)的分布第35-36页
     ·杏树冠层中部透光率(Tr)的水平分布第36-38页
     ·杏树冠层内透光率(Tr)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第38-39页
     ·不同系统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太阳总辐射的关系第39页
   ·温度效应第39-44页
     ·地温效应第39-41页
     ·气温效应第41-43页
     ·系统温度空间上的垂直变化第43-44页
   ·湿度效应第44-45页
   ·防风效应第45-47页
   ·土壤水分效应第47-50页
     ·系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第47-49页
     ·系统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空间上的变化第49-50页
   ·蒸散效应第50页
   ·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不同系统内棉花和杏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第51-52页
     ·叶片细胞间C02浓度(Ci)、气孔导度(Cs)和气孔限制值(Ls)的日变化第52-54页
     ·不同系统内棉花和杏树内在蒸腾速率(TRN)的日变化第54-55页
     ·不同系统内棉花和杏树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日变化第55-56页
   ·杏树与棉花生长量分析第56-58页
     ·不同株行距对杏树叶面积和新梢生长量的影响第56页
     ·不同株行距对杏树树冠生长量的影响第56-57页
     ·不同株行距对棉花生长量的影响第57页
     ·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第57-58页
   ·杏棉间作理论株行距的确定第58-60页
第四章 讨论第60-65页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的调节和改善第60页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杏树冠层的优化第60-61页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的光合作用第61-62页
   ·关于杏棉间作系统合理株行距的探讨第62页
   ·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生产实践中需深入研究的问题第62-65页
     ·株行距的合理选择第63页
     ·棉花密度、品种和不同品种、树龄杏树的组合第63页
     ·产量效益第63页
     ·根系的分布第63-64页
     ·理论株行距合理年限的确定及解决遮荫过度的措施第64页
     ·水肥耦合效应对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第64-65页
第五章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附表第72-78页
图版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作者简介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地肤抗旱特性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转hrfA基因棉对新疆枯、黄萎病抗性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