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研究特色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地域建筑延续的理论基础 | 第21-41页 |
| ·建筑的固有属性—地域性 | 第21-23页 |
| ·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 | 第21-22页 |
| ·建筑地域性的形成原因 | 第22-23页 |
| ·建筑地域性的基本内涵 | 第23页 |
| ·自然环境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23-33页 |
| ·地理气候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24-27页 |
| ·地形地貌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27-31页 |
| ·地方材料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社会环境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3-37页 |
| ·经济条件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3-35页 |
| ·宗法伦理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5页 |
| ·风水学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社会环境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7-40页 |
| ·思想认识、审美追求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地方技术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民风民俗对地域建筑延续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地域建筑延续的实质 | 第41-59页 |
| ·地域建筑风格的延续 | 第41-44页 |
| ·传统元素的移植重组 | 第41-43页 |
| ·传统元素的抽象继承 | 第43页 |
| ·建筑设计的手法 | 第43-44页 |
| ·地域建筑空间的延续 | 第44-55页 |
| ·院落空间的延续 | 第44-46页 |
| ·街巷空间的延续 | 第46-50页 |
| ·场所意向的延续 | 第50-55页 |
| ·地域建筑生活环境内涵的延续 | 第55-56页 |
| ·街道生活的回归 | 第55-56页 |
| ·传统心理的延续 | 第56页 |
| ·特色空间活动的延续 | 第56页 |
| ·地域建筑材料的延续 | 第56-58页 |
| ·地域建筑材料的研究价值 | 第56页 |
| ·地域建筑材料的延续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地域建筑延续的多维视野 | 第59-77页 |
| ·建立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环境学的整体设计观 | 第59-61页 |
| ·地域建筑和地域环境的整体观 | 第59页 |
| ·建立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环境学的整体设计观 | 第59-61页 |
| ·地域建筑延续的美学视野 | 第61-64页 |
| ·地域建筑延续的符号学视野 | 第64-68页 |
| ·建筑符号学的基本理论 | 第64-65页 |
| ·符号学研究的意义 | 第65-67页 |
| ·符号学视野的思考和借鉴 | 第67-68页 |
| ·地域建筑延续的民俗学视野 | 第68-72页 |
| ·地域建筑延续的城市设计学视野 | 第72-75页 |
| ·地域建筑的城市设计价值 | 第72-73页 |
| ·旧城单体建筑的延续 | 第73-74页 |
| ·旧城建筑群体的延续 | 第74页 |
| ·旧城街区平面形态的延续 | 第74-75页 |
| ·旧城路口节点和标志性建筑的延续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结束语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附录A—石屏设计图纸、施工现场照片和最后竣工照片 | 第83-94页 |
| 附录B—图片目录及来源 | 第94-97页 |
| 附录C—发表论文 | 第97页 |
| 附录D—参与科研、设计及学术活动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