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区城市流场风洞实验和重气泄漏扩散模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次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重气泄漏扩散研究的发展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个旧市城市环境概况 | 第19-25页 |
·城市概况 | 第19-22页 |
·自然环境 | 第19页 |
·气候气象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2页 |
·个旧市污染现状评价 | 第22-24页 |
·污染源分析 | 第22页 |
·个旧市区近几年的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风洞模拟理论研究与风洞主要结构及调试 | 第25-34页 |
·风洞模拟的基本理论及相似准则 | 第25-30页 |
·风洞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风洞模拟的相似准则 | 第27-29页 |
·中性大气边界层的近似模拟 | 第29-30页 |
·环境风洞的主要结构 | 第30-31页 |
·风洞的调试 | 第31-33页 |
·风机转速与风速关系 | 第31-32页 |
·平均风速范围调试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现场观测与局地流场实验 | 第34-54页 |
·现场风廓线的观测 | 第34-40页 |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气象特征 | 第36-39页 |
·实测结果 | 第39-40页 |
·局地流场实验 | 第40-53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风洞现场观测对照点流场调试 | 第42-4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理论研究 | 第54-63页 |
·概述 | 第54-55页 |
·模式选择 | 第54页 |
·模式构成 | 第54-55页 |
·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模式 | 第55-56页 |
·点源烟羽扩散模式 | 第56-57页 |
·模式推导 | 第56页 |
·点源扩散模式 | 第56-57页 |
·线源污染扩散模式 | 第57-60页 |
·点源求和法 | 第57-58页 |
·高斯烟流模式 | 第58-59页 |
·高斯烟团模式 | 第59-60页 |
·面源污染扩散模式 | 第60页 |
·长期平均浓度 | 第60-61页 |
·城市区域多源大气扩散模型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个旧市重气泄漏预测方法 | 第63-73页 |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 第63-72页 |
·模式原理 | 第63-69页 |
·模式预测参数的确定 | 第69-71页 |
·模式预测准确度的确立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预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模拟风速下的扩散研究 | 第73-76页 |
·年平均风向风速下的扩散研究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附录B 风洞实验装置图汇总 | 第90-92页 |
附录C 现场观测仪器 | 第92-93页 |
附录D 个旧市风洞模型图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