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式变截面钢混组合体系连续梁桥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1 工程概况 | 第11页 |
1.2.2 主要结构形式 | 第11-12页 |
1.2.3 主要设计参数 | 第12-13页 |
1.2.4 水文气象条件 | 第13页 |
1.2.5 施工重点及难点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手段 | 第15-16页 |
第2章 马尾跨江大桥结构设计与施工流程 | 第16-23页 |
2.1 总体施工方案 | 第16-17页 |
2.1.1 栈桥施工 | 第16页 |
2.1.2 基础施工 | 第16页 |
2.1.3 墩身 | 第16页 |
2.1.4 上部构造箱梁施工 | 第16-17页 |
2.2 施工工艺流程 | 第17-23页 |
第3章 大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应用研究 | 第23-59页 |
3.1 抗震模型分析 | 第23-30页 |
3.1.1 单元材料参数 | 第23-24页 |
3.1.2 桩—土相互作用的 | 第24-25页 |
3.1.3 边界条件模拟 | 第25-26页 |
3.1.4 动力特性分析 | 第26-30页 |
3.1.5 小结 | 第30页 |
3.2 摩擦摆隔震支座减隔震原理及设计研究 | 第30-48页 |
3.2.1 摩擦摆球形支座减隔震原理 | 第31-33页 |
3.2.2 马尾大桥减隔震措施的比选 | 第33-34页 |
3.2.3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3.2.4 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5 抗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36-41页 |
3.2.6 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41-46页 |
3.2.7 摩擦摆支座隔震效果 | 第46-48页 |
3.2.8 小结 | 第48页 |
3.3 摩擦摆隔振支座设计 | 第48-50页 |
3.3.1 支座隔震参数选取 | 第48页 |
3.3.2 球面半径的确定 | 第48-50页 |
3.4 13000 吨摩擦摆隔震支座安装方法 | 第50-58页 |
3.4.1 支座灌浆工艺 | 第50-52页 |
3.4.2 灌浆试验 | 第52-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V撑施工工艺及防裂技术研究 | 第59-97页 |
4.1 V撑设计 | 第59-60页 |
4.1.1 主V撑 | 第59-60页 |
4.1.2 副V撑 | 第60页 |
4.2 V撑施工工艺比选 | 第60-66页 |
4.2.1 全支架法施工 | 第61-63页 |
4.2.2 挂篮加支架法施工 | 第63-64页 |
4.2.3 支架加扣索法施工 | 第64-66页 |
4.2.4 比选结果 | 第66页 |
4.3 施工方案及临时结构设计 | 第66-71页 |
4.3.1 施工节段划分 | 第66-68页 |
4.3.2 支架及扣索设计 | 第68-71页 |
4.4 V撑受力分析 | 第71-92页 |
4.4.1 V撑成桥受力分析 | 第71-75页 |
4.4.2 V撑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 第75-92页 |
4.5 分析结论 | 第92-93页 |
4.5.1 主墩V撑 | 第92页 |
4.5.2 副墩V撑 | 第92-93页 |
4.6 监控手段 | 第93-95页 |
4.6.1 V撑主梁线形控制 | 第93页 |
4.6.2 应力监控 | 第93-95页 |
4.7 施工控制要点 | 第9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跨中钢箱梁安装技术研究 | 第97-121页 |
5.1 跨中钢箱梁设计 | 第97-98页 |
5.2 跨中钢箱梁吊装方案比选研究 | 第98-104页 |
5.2.1 起重船吊装 | 第98-101页 |
5.2.2 牛腿吊装 | 第101-102页 |
5.2.3 桥面吊机吊装 | 第102-103页 |
5.2.4 比选结果 | 第103-104页 |
5.3 挂篮桥面吊机设计 | 第104-107页 |
5.4 跨中钢箱梁施工方案 | 第107-109页 |
5.4.1 跨中钢箱梁加工及运输就位 | 第107-108页 |
5.4.2 钢箱梁安装流程 | 第108-109页 |
5.5 跨中钢箱梁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 第109-120页 |
5.5.1 运输支撑研究 | 第109-112页 |
5.5.2 大节段吊装计算研究 | 第112-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6.1 本文取得的成果 | 第121-122页 |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