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树脂金属复合材料基础特性及电致变形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IPMC材料的研究历史及性质 | 第7-9页 |
| ·IPMC材料电致动特性 | 第7页 |
| ·IPMC与其他电致动材料的比较 | 第7-9页 |
| ·IPMC材料研究近况 | 第9页 |
| ·仿生机器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仿生机器 | 第10-11页 |
| ·IPMC材料作为机械致动器的应用 | 第11-14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IPMC材料致动机理及制备 | 第16-23页 |
| ·IPMC材料致动机理 | 第16-19页 |
| ·IPMC材料的分子结构 | 第16-17页 |
| ·IPMC材料致动机理 | 第17-19页 |
| ·IPMC材料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 ·IPMC材料制备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 ·IPMC材料制备具体步骤 | 第20-22页 |
| ·制备的材料的致动效果 | 第22页 |
| ·本章总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IPMC材料本构关系 | 第23-32页 |
| ·弹性介质本构关系理论 | 第23-25页 |
| ·本构方程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 ·超弹性材料本构方程 | 第24-25页 |
| ·IPMC材料本构方程参数确定 | 第25-31页 |
| ·IPMC材料本构关系测试实验 | 第25-27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本章总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IPMC材料悬臂装置及电激反应特性 | 第32-42页 |
| ·IPMC材料悬臂装置 | 第32-33页 |
| ·非接触摄像测量方法 | 第33-34页 |
| ·摄像非接触测量实验台的组建 | 第33-34页 |
| ·摄像非接触测量实验台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页 |
| ·测量数据获取 | 第34-37页 |
| ·实验数据获取软件设计 | 第34-35页 |
| ·软件界面及使用 | 第35-37页 |
| ·实验数据及处理 | 第37-41页 |
| ·末端位移与刺激电压的关系 | 第37-39页 |
| ·末端位移与刺激频率的关系 | 第39-41页 |
| ·本章总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IPMC材料悬臂梁力学模型建立 | 第42-63页 |
| ·挠曲线微分方程的解 | 第42-46页 |
| ·挠曲线微分方程 | 第42-43页 |
| ·大变形挠曲线微分方程解析解 | 第43-44页 |
| ·悬臂梁受常弯矩两种解法比较 | 第44-46页 |
| ·IPMC材料悬臂梁悬臂端位移数据获取 | 第46-51页 |
| ·IPMC材料悬臂梁力学模型 | 第51-56页 |
| ·力学模型建立 | 第51-55页 |
| ·模型建立结论 | 第55-56页 |
| ·IPMC材料悬臂装置机电转换方程 | 第56-57页 |
| ·机电转换模型验证 | 第57-62页 |
| ·电压转换模型与实际模型比较 | 第57-60页 |
| ·频率转换模型与实际模型比较 | 第60-62页 |
|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仿生蚯蚓单元体建立 | 第63-66页 |
| ·仿生蚯蚓单元体设计 | 第63-64页 |
| ·仿生蚯蚓单元体模型 | 第64-65页 |
|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