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1 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20-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主要试药 | 第21-22页 |
·实验动物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3-62页 |
·大鼠原位灌注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实验原理 | 第23-25页 |
·原位灌注实验 | 第25-27页 |
·原位胃灌注实验 | 第25-26页 |
·原位肠灌注实验 | 第26-27页 |
·灌注液的配制 | 第27-39页 |
·胃灌注液的配制 | 第27-30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人工胃液中的溶解性考察 | 第27-28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人工胃液中的增溶方法考察 | 第28页 |
·增溶剂tween80用量考察 | 第28-29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29-30页 |
·胃灌注液的配制小结 | 第30页 |
·肠灌注液的配制 | 第30-39页 |
·肠灌注浓度的计算 | 第30-31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K-R液中的溶解性考察 | 第31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K-R液中的增溶方法的考察 | 第31-32页 |
·增溶剂tween80用量考察 | 第32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K-R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32-33页 |
·通N_2和避光对黄芩苷和黄芩素在K-R液中的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在不同pH的K-R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34-35页 |
·抗氧剂的选择 | 第35-36页 |
·Vit C用量的考察 | 第36-37页 |
·酚红的加入 | 第37-38页 |
·黄芩苷、黄芩素和酚红在K-R试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38页 |
·肠灌注液的配制小结 | 第38-39页 |
·灌注液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9-46页 |
·胃灌注液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浓度测定 | 第39-43页 |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阴性对照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40-41页 |
·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41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1页 |
·回收率 | 第41-42页 |
·精密度 | 第42页 |
·样品测定 | 第42-43页 |
·肠灌注液中黄芩苷、黄芩素和酚红的浓度测定 | 第43-46页 |
·色谱条件 | 第43页 |
·阴性对照液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43-44页 |
·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4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4-45页 |
·回收率 | 第45-46页 |
·精密度 | 第46页 |
·样品测定 | 第46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原位胃、肠吸收考察 | 第46-62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原位胃吸收 | 第46-48页 |
·胃壁对药物物理吸附、代谢和摄取的考察 | 第47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原位胃吸收 | 第47-48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原位肠吸收 | 第48-62页 |
·肠壁对药物物理吸附、代谢和摄取的考察 | 第48页 |
·黄芩苷、黄芩素和酚红在空白循环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48-51页 |
·结扎胆管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原位小肠吸收 | 第51-52页 |
·不结扎胆管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大鼠原位小肠吸收 | 第52-54页 |
·黄芩苷在结肠的吸收 | 第54-55页 |
·黄芩素在不同肠段的吸收 | 第55-58页 |
·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黄芩苷肠分泌的验证 | 第59-60页 |
·黄芩苷菌群代谢速率常数及黄芩素肠分泌率的估算 | 第60-6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9页 |
·原位灌注模型的选择 | 第62页 |
·原位灌注模型的适应性考察 | 第62-65页 |
·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吸收机理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综述 | 第74-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