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 第1-11页 |
第1章 照抄照搬 教条主义——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语体风格 | 第11-16页 |
1.1 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第11-12页 |
1.2 解析“照抄照搬、教条主义”语体风格的成因 | 第12-16页 |
1.2.1 照搬苏联报纸的评论 | 第12-13页 |
1.2.2 对论敌进行抨击嘲讽 | 第13-14页 |
1.2.3 评论词语苏俄化 | 第14-16页 |
第2章 “批”字当头 剑拔弩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语体风格 | 第16-24页 |
2.1 一批“美帝”,二批“苏修”的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2.2 “‘批’字当头、剑拔弩张”语体风格的构成因子分析 | 第17-24页 |
2.2.1 大量使用贬义词 | 第17-19页 |
2.2.2 政治、军事用语普泛化 | 第19-20页 |
2.2.3 多用长句 | 第20-24页 |
第3章 准确平实 不愠不火——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语体风格 | 第24-36页 |
3.1 国际格局巨变 | 第24-25页 |
3.2 “准确平实、不愠不火”语体风格的构成因子分析 | 第25-36页 |
3.2.1 多用中性词语 | 第25-26页 |
3.2.2 大量引入经济专业词语 | 第26-28页 |
3.2.3 数字语言增多 | 第28-29页 |
3.2.4 巧用模糊词语 | 第29-31页 |
3.2.5 充分利用引语 | 第31-33页 |
3.2.6 采用精炼短句 | 第33-36页 |
第4章 繁荣国际评论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36-42页 |
4.1 国家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 第36页 |
4.2 被“妖魔化”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36-37页 |
4.3 挖掘国际评论的潜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37-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