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1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11-20页 |
| ·社会背景分析 | 第11-13页 |
| ·伊朗电影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 ·伊朗新电影作者群的划分 | 第17-20页 |
| 第2章 风格分析 | 第20-37页 |
| ·戴着脚镣舞蹈——伊朗新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分析 | 第21-25页 |
| ·儿童题材 | 第21-23页 |
| ·困境中的生生不息 | 第23页 |
| ·面纱背后的世界 | 第23-25页 |
| ·边境 | 第25页 |
| ·简单之中的曲折、纪实影像下的虚构——风格分析 | 第25-33页 |
| ·简单中的曲折 | 第25-28页 |
| ·纪实影像下的虚构 | 第28-33页 |
| ·纪实倾向 | 第28-31页 |
| ·大巧若拙,纪实影像的背后 | 第31-33页 |
| ·深层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积淀 | 第33-37页 |
| ·重复 | 第33-34页 |
| ·戏中戏 | 第34-35页 |
| ·道路与问寻的母题 | 第35-37页 |
| 第3章 伊朗新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的文化心理剖析 | 第37-45页 |
| ·后现代语境之下的接受心理 | 第38-40页 |
| ·从后殖民理论看西方受众的审美期待 | 第40-43页 |
| ·“读图时代”世界电影发展的逆流倾向 | 第43-45页 |
| 第4章 与中国电影比较基础之上的借鉴意义 | 第45-51页 |
| ·走向国际视野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与策略剖析 | 第45-48页 |
| ·外向化、民俗化表现时期 | 第46-47页 |
| ·内向性、温情化时期 | 第47页 |
| ·商业化时期 | 第47-48页 |
| ·伊朗新电影与中国电影之比较 | 第48-49页 |
| ·外向化、民俗化、表现性时期的中国电影与伊朗新电影 | 第48-49页 |
| ·内向性、温情化时期的中国电影与伊朗新电影 | 第49页 |
| ·经验与借鉴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