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中患者及操作者受照剂量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前言 | 第11-16页 |
| 4. 放射物理及辐射剂量学背景知识 | 第16-37页 |
| ·放射性 | 第16-22页 |
| ·α衰变、β衰变、γ跃迁 | 第16-17页 |
| ·γ和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7-19页 |
| ·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 第19-22页 |
| ·辐射剂量学中的量 | 第22-32页 |
| ·剂量学常用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常用剂量学量中的物理量 | 第23-25页 |
| ·用于外照射的实用量 | 第25-27页 |
| ·科研和医学中常用的量 | 第27-28页 |
| ·辐射防护评价中的常用量 | 第28-29页 |
| ·X、γ射线外照射器官剂量估算方法 | 第29-32页 |
| ·个人监测 | 第32-37页 |
| ·个人监测的目标量 | 第32-33页 |
| ·光子单一类型辐射场 | 第33页 |
| ·个人剂量监测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 ·剂量评价一般要求 | 第34-35页 |
| ·个人剂量当量到有效剂量的转换 | 第35-37页 |
| 5. 放射诊断中的放射防护 | 第37-47页 |
| ·介入操作中的辐射防护 | 第37-39页 |
| ·病人和职业人员的损伤效应 | 第37-38页 |
| ·病人和职业人员剂量水平 | 第38-39页 |
| ·X射线诊断剂量学专用剂量学量 | 第39-43页 |
| ·选择专用剂量学量的原因 | 第39-41页 |
| ·专用剂量学量 | 第41-43页 |
| ·介入操作中的辐射防护剂量测量 | 第43-47页 |
| ·介入操作中的荧光透视 | 第43页 |
| ·用模体进行的测量 | 第43-44页 |
| ·病人剂量测量方法 | 第44-45页 |
| ·介入操作最大皮肤空气比释动能测量 | 第45-47页 |
| 6. 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病人和操作者的剂量研究 | 第47-10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7-58页 |
|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7-49页 |
| ·热释光剂量计 | 第49-54页 |
| ·实验体模 | 第54-58页 |
| ·研究方法 | 第58-62页 |
| ·与剂量相关的操作参数采集 | 第58页 |
| ·职业人员个人剂量测量和有效剂量估算 | 第58-59页 |
| ·体模剂量测量方法 | 第59页 |
| ·操作者活动范围内空气比释动能的测量 | 第59-62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62页 |
| ·质量控制 | 第62页 |
| ·结果 | 第62-84页 |
| ·操作参数采集结果 | 第62-64页 |
| ·患者现场测量剂量结果 | 第64-65页 |
| ·体模模拟测量实验结果 | 第65-66页 |
| ·影响患者剂量的主要因素 | 第66-67页 |
| ·操作者剂量现场测量结果 | 第67-69页 |
| ·操作者有效剂量估算 | 第69-72页 |
| ·操作者工作空间模拟测量结果 | 第72-79页 |
| ·影响操作者职业剂量的因素 | 第79-80页 |
| ·照射野的改变对空间剂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 ·手术床高度改变对空间剂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 ·估算程序 | 第84-94页 |
| ·程序界面 | 第84-85页 |
| ·参数设置 | 第85-86页 |
| ·程序原理 | 第86-87页 |
| ·程序估算举例 | 第87-89页 |
| ·结果对比 | 第89-94页 |
| ·讨论 | 第94-100页 |
| ·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 第95-97页 |
| ·模拟计算结果讨论 | 第97-98页 |
| ·总结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 附录 | 第104-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