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4页 |
·概述 | 第8-9页 |
·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 | 第9-18页 |
·季铵盐类催化剂 | 第11页 |
·金属有机化合物 | 第11-14页 |
·离子液体催化剂 | 第14-15页 |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5-16页 |
·负载型催化剂 | 第16-18页 |
·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化合物的机理 | 第18-20页 |
·新型Fe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 第20-24页 |
·新型Fe核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发展前景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溶剂和试剂的处理 | 第24-25页 |
·主要实验操作及样品制备 | 第25-27页 |
·无水无氧操作 | 第25-26页 |
·红外样品的操作 | 第26页 |
·核磁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质谱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元素分析样品的制备 | 第26-27页 |
·晶体的培养及测定 | 第27页 |
·气相色谱的操作 | 第27-28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8-31页 |
·主要试剂 | 第28-30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第3章 催化CO_2生成环状碳酸酯的新型Fe-N杂环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31-53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化合物2,6-二溴甲基吡啶(1)的合成 | 第31-32页 |
·化合物PzCH_2PyCH_2Pz(L_1)的合成 | 第32页 |
·催化剂L_1FeCl_2(1)的合成 | 第32页 |
·催化剂L_1FeCl_2DMF(2)的合成 | 第32-33页 |
·催化剂L_1Fe(SCN)_2(3)的合成 | 第33页 |
·催化剂L_1Fe(SCN)_2DMF(4)的合成 | 第33页 |
·化合物(L_1)_2Fe(BF_4)_2(5)的合成 | 第33页 |
·化合物BrCH_2PyCH_2Pz(6)的合成 | 第33-34页 |
·化合物BrCH_3ImCH_2PyCH_2Pz(L_2)的合成 | 第34页 |
·催化剂L_2FeCl_2(7)的合成 | 第34-35页 |
·催化剂1~4在常压下催化CO_2生成氯代环状碳酸酯 | 第35页 |
·催化剂7高温高压下催化CO_2生成氯代环状碳酸酯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52页 |
·配体L_1合成 | 第35-37页 |
·催化剂1和2的合成 | 第37-39页 |
·催化剂3和4的合成 | 第39-41页 |
·催化剂2、4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41-44页 |
·紫外讨论 | 第44页 |
·氯代环状碳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 第44-46页 |
·环状碳酸酯浓度-红外峰高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6-47页 |
·催化剂1、2、3、4常压下催化活性的对比 | 第47-49页 |
·配体L_2的合成 | 第49-51页 |
·催化剂L_2FeCl_2(7)的合成 | 第51页 |
·催化剂7催化性能的表征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A 氮杂环卡宾-铁羰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 | 第59-73页 |
附录B 相关化合物的核磁图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