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总体考察 | 第12-27页 |
第一节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一、股东退出的含义 | 第12页 |
二、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确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 第13-18页 |
一、股东退出机制能够克服资本多数决所带来的缺陷 | 第14-15页 |
二、股东退出机制能够减少股东参与经营管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 第15-16页 |
三、股东退出机制能够补救有限责任公司封闭性而带来的缺陷 | 第16-17页 |
四、股东退出机制能够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采用的退出方式 | 第18-21页 |
一、约定退出方式 | 第18-19页 |
二、法定退出方式 | 第19-21页 |
第四节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一、契约自由理论:股东退出机制的正当性基础 | 第21-24页 |
二、利益平衡理论:股东退出机制的价值基础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域外考察 | 第27-38页 |
第一节 美国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 | 第27-32页 |
一、对股东退出进行事前约定 | 第27页 |
二、提起解散公司的诉讼及解散公司的替代性措施 | 第27-29页 |
三、股东行使评估权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德国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 | 第32-35页 |
一、在公司章程中进行事前约定 | 第32-33页 |
二、提请公司司法解散 | 第33页 |
三、股东行使退股权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外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对我国制度完善的启示 | 第35-38页 |
一、发挥公司章程在股东退出方面的巨大作用 | 第35页 |
二、全面列举公司司法解散适用的情形 | 第35-36页 |
三、德国退股权与美国评估权的差别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38-45页 |
第一节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的立法规定 | 第38-42页 |
一、股东可在公司章程中约定退股的情形 | 第38页 |
二、赋予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 | 第38-39页 |
三、完善了股权转让制度 | 第39-40页 |
四、建立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缺陷分析 | 第42-45页 |
一、公司章程的指引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42页 |
二、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存在不足 | 第42-43页 |
三、股权转让制度仍有待完善 | 第43-44页 |
四、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规定过于笼统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之完善 | 第45-56页 |
第一节 建构公司章程中的股东退出制度 | 第45-47页 |
一、在公司章程中对股东退出公司的情形予以约定 | 第45-46页 |
二、在公司章程中对股东退出的具体方式予以约定 | 第46页 |
三、在公司章程中对股权价值的确定方法和支付方式予以约定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完善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 | 第47-50页 |
一、追加控制股东为股权收买的主体 | 第47-48页 |
二、扩大股权收买请求权适用的情形 | 第48-49页 |
三、增加公司收买股权之资金来源的规定 | 第49页 |
四、完善股权收买请求权行使的程序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完善股权转让制度 | 第50-52页 |
一、增加股权内部转让时对其他股东的通知制度 | 第50-51页 |
二、确定股权对外转让时受让人的范围 | 第51页 |
三、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估价机制 | 第51-52页 |
四、完善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程序 | 第52页 |
第四节 完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52-56页 |
一、增加关于原告的规定 | 第53-54页 |
二、将调解设置为必经程序 | 第54页 |
三、完善公司被宣告解散与进行清算之间的对接制度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