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基本情况 | 第9-16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 | 第9-13页 |
一、人民调解含义 | 第9-10页 |
二、人民调解制度概念 | 第10-11页 |
三、人民调解制度性质 | 第11-12页 |
四、人民调解制度法律地位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13-15页 |
第三节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维护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6页 |
第二节 适应新形势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制度的变革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诉讼不是民间纠纷解决的唯一手段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促进政府行政管制回归群众自治性治理 | 第18-19页 |
第五节 化解中国传统文化下多元化的纠纷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价值定位和调解范围问题 | 第21-23页 |
一、人民调解价值定位不准 | 第21-22页 |
二、人民调解范围不明确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人民调解程序问题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人民调解协议效力问题 | 第24-28页 |
一、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不受重视 | 第24页 |
二、立法上的原因 | 第24-27页 |
三、调解协议自身原因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问题 | 第28-32页 |
一、组织机构行政化 | 第28-30页 |
二、人民调解员工作水平不高 | 第30页 |
三、经费缺乏保障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完善规范化建设 | 第32-37页 |
一、调解业务范围明确化 | 第32页 |
二、调解法律效力强化 | 第32-34页 |
三、调解过程程序化 | 第34-36页 |
四、调解文书规范化 | 第36页 |
五、调解组织自治化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完善专业化建设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完善保障体系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探索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新模式 | 第39-44页 |
一、"大调解"工作模式 | 第39-40页 |
二、"社会化"工作模式 | 第40-42页 |
三、"社会法官"工作模式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