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42页 |
·本体 | 第17-25页 |
·Ontology定义与分类 | 第17-20页 |
·Ontology构建方法与编辑工具 | 第20-22页 |
·Ontology建模元语与表示语言 | 第22-25页 |
·SOA | 第25-29页 |
·SOA定义与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SOA与信息服务网格 | 第27-29页 |
·元数据 | 第29-31页 |
·元数据定义与作用 | 第29-30页 |
·元数据标准研究现状与方向 | 第30-31页 |
·信息集成 | 第31-41页 |
·物理集成 | 第33-34页 |
·逻辑集成 | 第34-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以元数据服务为核心的电信产品信息融合服务框架 | 第42-62页 |
·框架设计目的与思路 | 第42-46页 |
·TPIIS框架定义与构成解析 | 第46-51页 |
·TPIIS框架元数据服务关键技术 | 第51-57页 |
·元数据分类与描述体系 | 第51-53页 |
·元数据存储表示机制研究 | 第53-55页 |
·元数据生成与注册机制 | 第55-56页 |
·元数据服务机制 | 第56-57页 |
·TPIIS框架动态协作运行机制 | 第57-61页 |
·框架动态协作运行分析视图 | 第57-60页 |
·框架核心协作运行流程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TPIIS框架电信产品本体的创建 | 第62-88页 |
·概述 | 第62-70页 |
·电信企业产品信息管理现状 | 第62-66页 |
·电信产品定义 | 第66-70页 |
·框架TPO创建方法 | 第70-78页 |
·骨架法结合循环改进法 | 第70-72页 |
·UML、RDB、本体建模映射分析 | 第72-78页 |
·框架TPO定义与表示 | 第78-87页 |
·TPO定义 | 第78-82页 |
·应用OWL语义要素描述TPO | 第82-85页 |
·TPO的OWL表示与存储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TPIIS框架应用层服务机制 | 第88-101页 |
·概述 | 第88-89页 |
·TPIIS框架本体知识服务机制 | 第89-93页 |
·语义知识库存储与访问 | 第89-90页 |
·框架本体知识推理一致性检测应用 | 第90-91页 |
·本体知识检索的设计和实现 | 第91-93页 |
·框架知识展现服务 | 第93页 |
·TPIIS框架信息集成服务机制 | 第93-100页 |
·用例分析与功能模块概要设计 | 第93-95页 |
·框架信息集成服务业务流程详细设计 | 第95-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TPIIS框架原型系统实现 | 第101-128页 |
·概述 | 第101-106页 |
·功能框架 | 第101-102页 |
·技术实现与运行环境 | 第102-104页 |
·测试数据说明 | 第104-106页 |
·元数据建模与服务 | 第106-117页 |
·元数据模型 | 第106-114页 |
·元数据生成过程 | 第114-115页 |
·信息集成元数据服务流程 | 第115-117页 |
·元数据语义标注 | 第117-124页 |
·名称相似度 | 第118-120页 |
·结构相似度 | 第120-121页 |
·综合相似度 | 第121-122页 |
·试验分析 | 第122-124页 |
·应用层功能实现 | 第124-127页 |
·概念知识服务用例实现 | 第124-125页 |
·基于TPO的信息集成服务用例实现 | 第125-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TPIIS框架服务的“SSME”视角分析 | 第128-135页 |
·概述 | 第128页 |
·服务定义 | 第128-130页 |
·TPIIS框架服务分析 | 第130-134页 |
·服务分类体系 | 第130-131页 |
·框架服务元模型 | 第131页 |
·TPIIS框架服务工程与管理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八章 结束语 | 第135-138页 |
·论文总结 | 第135-136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附录1: 缩略词 | 第146-14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