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树枝形分子概述 | 第16-23页 |
·树枝形分子的历史 | 第16-17页 |
·树枝形分子的结构 | 第17-20页 |
·树枝形分子的合成 | 第20-21页 |
·树枝形分子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21-23页 |
·树枝形分子的应用 | 第23页 |
·药物运输系统与纳米医药 | 第23-26页 |
·主—客体系统与主—客体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药物运输系统 | 第24-25页 |
·纳米医药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树枝形分子作为多功能药物载体的初步探索 | 第29-63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30-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溶解度实验 | 第31-32页 |
·控制释放实验 | 第32-33页 |
·药物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61页 |
·树枝形分子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 | 第34-50页 |
·树枝形分子对药物释放速率的影响 | 第50-55页 |
·树枝形分子对药物活性的影响 | 第55-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树枝形分子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63-103页 |
·引言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一维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 第64页 |
·二维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102页 |
·树枝形分子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第64-73页 |
·树枝形分子对静电相互作用及分子内包裹的代数依赖性分析 | 第73-79页 |
·各相互作用机理对溶解度贡献的比较 | 第79-91页 |
·药物在树枝形分子表面及内部的定位初步探索 | 第9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4章 基于树枝形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新剂型设计,表征与应用 | 第103-132页 |
·引言 | 第103页 |
·实验方法 | 第103-106页 |
·实验试剂及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 第103-104页 |
·溶解度实验及控制释放实验 | 第104页 |
·琼脂搪电泳实验 | 第104-105页 |
·激光光散射实验 | 第105页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105页 |
·生物兼容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31页 |
·树枝形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06-118页 |
·树枝形分子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表征 | 第118-123页 |
·树枝形分子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载药行为分析 | 第123-128页 |
·树枝形分子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药物释放速率及生物兼容性分析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5章 树枝形分子药物的潜在给药途径分析 | 第132-148页 |
·引言 | 第132页 |
·实验动物及实验方法 | 第132-134页 |
·实验动物 | 第132页 |
·口服给药 | 第132-133页 |
·经皮给药 | 第133页 |
·药理活性分析 | 第133-134页 |
·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 | 第13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药浓度 | 第134页 |
·显著性差异统计 | 第1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6页 |
·树枝形分子药物在口服给药中的药理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 | 第134-138页 |
·树枝形分子药物在经皮给药中的药理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 | 第138-144页 |
·树枝形分子药物在其它给药途径中的讨论与分析 | 第14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6章 基于树枝形分子的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纳米平台 | 第148-171页 |
·引言 | 第148-149页 |
·实验方法 | 第149-151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合成 | 第149-150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表征 | 第150页 |
·细胞培养 | 第150-151页 |
·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第1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1-170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合成及表征 | 第151-156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靶向功能评估 | 第156-162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靶向机理探索 | 第162-166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生物兼容性分析 | 第166-167页 |
·生物素介导的树枝形分子纳米靶向平台的优化设计 | 第167-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奖励 | 第178-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