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位针织电脑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电脑提花圆纬机系统概况 | 第9-12页 |
| ·针织行业现状 | 第9-10页 |
| ·电脑提花圆纬机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 ·常见电脑提花圆纬机介绍 | 第11页 |
| ·常见圆纬机花型准备软件 | 第11-12页 |
| ·三工位双向移圈提花圆纬机系统构成 | 第12页 |
| ·论文背景 | 第12-1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3页 |
|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主要工作 | 第14页 |
| ·小结 | 第14-15页 |
| 第2章 圆纬机编织工艺与花型、动作处理工艺研究 | 第15-26页 |
| ·圆纬机及其工艺介绍 | 第15-17页 |
| ·针织物基本结构单元 | 第17-20页 |
| ·线圈的形成 | 第18-19页 |
| ·浮线的形成 | 第19页 |
| ·移圈的形成 | 第19-20页 |
| ·集圈的形成 | 第20页 |
| ·选针原理与选针过程 | 第20-21页 |
| ·织针走针轨迹与控制过程 | 第21-24页 |
| ·成圈走针轨迹 | 第22页 |
| ·高针走针轨迹 | 第22-23页 |
| ·低针走针轨迹 | 第23-24页 |
| ·密度调节原理与调节过程 | 第24页 |
| ·花型、动作处理系统介绍 | 第24-25页 |
| ·花型准备系统设计目的 | 第24页 |
| ·动作处理系统设计目的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三工位电脑提花系统组成 | 第26-30页 |
| ·系统组成 | 第26页 |
| ·机械子系统 | 第26-27页 |
| ·电脑控制子系统 | 第27-28页 |
| ·硬件系统结构 | 第27页 |
| ·软件系统架构 | 第27-28页 |
| ·主控程序 | 第28页 |
| ·模块驱动程序 | 第28页 |
| ·花型与动作准备子系统 | 第28-29页 |
| ·动作控制数据 | 第28-29页 |
| ·花型控制数据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脑提花控制系统实现 | 第30-34页 |
| ·嵌入式技术 | 第30-31页 |
| ·嵌入式技术概述 | 第30页 |
| ·嵌入式系统组成 | 第30-31页 |
| ·硬件设计思路及实现 | 第31-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硬件系统架构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5章 花型准备系统与动作处理系统软件实现 | 第34-51页 |
| ·开发环境的选择 | 第34页 |
| ·花型准备系统 | 第34-48页 |
| ·花型准备系统软件编制目的 | 第34-35页 |
| ·系统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5页 |
| ·花型准备系统处理流程 | 第35-36页 |
| ·花型准备系统逻辑结构 | 第36页 |
| ·花型准备系统模块功能 | 第36-37页 |
| ·花型准备系统软件关键技术 | 第37-38页 |
| ·花型准备系统功能模块软件实现 | 第38-48页 |
| ·动作处理系统 | 第48-50页 |
| ·系统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48页 |
| ·动作处理系统处理流程 | 第48-49页 |
| ·动作处理系统逻辑结构 | 第49页 |
| ·动作处理系统功能模快功能 | 第49页 |
| ·动作处理系统功能软件实现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6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 ·系统应用效益 | 第51页 |
| ·用户使用结果 | 第51-52页 |
| ·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 附录 作品展示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