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缩写词 | 第14-16页 |
1 引言 | 第16-4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改良 | 第18-22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8-19页 |
·基因型 | 第19页 |
·愈伤质量与改良 | 第19-20页 |
·继代周期 | 第20页 |
·继代挑选与培养技术 | 第20页 |
·植物激素 | 第20-22页 |
·影响悬浮体系的因子 | 第22-24页 |
·悬浮培养条件 | 第22页 |
·继代次数 | 第22-23页 |
·条件培养基与新鲜培养基比例 | 第23页 |
·悬浮培养物分散程度 | 第23页 |
·细胞培养起始浓度 | 第23-24页 |
·生长率 | 第24页 |
·悬浮体系再生途径 | 第24-25页 |
·渗透压 | 第24-25页 |
·其它 | 第25页 |
·超低温保存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 第25-36页 |
·超低温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意义 | 第25-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6-27页 |
·植物材料超低温冻存的细胞学基础 | 第27-28页 |
·细胞内外水的冻结状态是细胞冻存技术的关键 | 第27页 |
·植物细胞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致死损伤 | 第27-28页 |
·超低温保存的方法 | 第28-32页 |
·传统的降温冰冻方法 | 第28-29页 |
·玻璃化保存方法 | 第29-31页 |
·其他超低温保存方法 | 第31-32页 |
·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32-36页 |
·材料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预培养和低温锻炼 | 第33-34页 |
·冰冻保护剂的应用 | 第34-35页 |
·化冻方法 | 第35-36页 |
·再培养 | 第36页 |
·冻存材料的遗传稳定性 | 第36页 |
·结缕草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结缕草离体植株再生 | 第37-40页 |
·结缕草研究热点 | 第40-41页 |
·建立结缕草稳定高效再生体系 | 第40页 |
·完善结缕草遗传转化研究 | 第40页 |
·加强结缕草基因资源的研究 | 第40-4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1-4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1-43页 |
·日本结缕草悬浮体系的建立 | 第41页 |
·日本结缕草悬浮体系的超低温保存 | 第41-43页 |
·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日本结缕草胚性悬浮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超低温保存 | 第44-45页 |
2 日本结缕草悬浮体系的建立和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45-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外植体处理 | 第45页 |
·浸泡处理 | 第45页 |
·种胚切割处理 | 第45页 |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 | 第45-46页 |
·培养基 | 第46页 |
·愈伤组织的改良 | 第46页 |
·悬浮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悬浮体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47页 |
·生长量测定 | 第47页 |
·起始接种密度、生长量、pH 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7页 |
·激素 | 第47页 |
·显微观察 | 第47页 |
·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47-48页 |
·再生途径 | 第47-48页 |
·激素 | 第48页 |
·渗透压 | 第48页 |
·数据统计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结缕草种子浸泡处理 | 第48-50页 |
·切割对日本结缕草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成熟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改良 | 第50-51页 |
·Cu~(2+)浓度对愈伤组织的筛选作用 | 第50-51页 |
·继代次数对胚性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51页 |
·日本结缕草种子体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51-53页 |
·不同愈伤类型对悬浮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51-52页 |
·继代次数对悬浮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52-53页 |
·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53-55页 |
·生长量 | 第53页 |
·接种密度、生长量、pH 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3-55页 |
·激素对生长速度和培养周期的影响 | 第55页 |
·显微观察 | 第55-56页 |
·体胚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56-59页 |
·液体悬浮培养 | 第56页 |
·固体培养 | 第56-57页 |
·渗透压对日本结缕草胚性悬浮体系再生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外植体处理 | 第59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9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与改良 | 第59页 |
·悬浮培养体系建立 | 第59-60页 |
·显微观察 | 第60页 |
·悬浮体系优化 | 第60页 |
·悬浮培养物颗粒直径对悬浮体系质量的影响 | 第60页 |
·植株再生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61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 | 第61-63页 |
3 日本结缕草悬浮体系的超低温保存 | 第63-9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悬浮细胞系 | 第63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63-64页 |
·保护剂(PV52)的配制 | 第63页 |
·TTC 溶液的配制 | 第63页 |
·pH 7.5 的0.05 mol/L 磷酸缓冲液的配置 | 第63页 |
·过渡液的配置 | 第63页 |
·预培养液的配制 | 第63-64页 |
·冷冻前细胞预处理 | 第64页 |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方法 | 第64页 |
·快速冰冻法 | 第64页 |
·干燥法 | 第64页 |
·预培养 | 第64页 |
·过渡处理 | 第64页 |
·TTC 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64-65页 |
·测定原理 | 第64-65页 |
·测定方法 | 第65页 |
·细胞冻后存活率测定 | 第65页 |
·细胞相对含水量测定 | 第65页 |
·冻后细胞再培养和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65页 |
·实验设计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86页 |
·不同生长时期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5-68页 |
·脱水时间和脱水温度 | 第68-69页 |
·过渡处理 | 第69-70页 |
·不同细胞系冻存比较 | 第70页 |
·蔗糖预培养和脱水时间 | 第70-71页 |
·预培养时间 | 第71-74页 |
·预培养对悬浮细胞生活力的影响 | 第74-75页 |
·预培养时间和预培养液 | 第75-77页 |
·单预培养和复合预培养 | 第77-79页 |
·预培养-干燥法 | 第79-80页 |
·低温预处理和预培养 | 第80-81页 |
·解冻方式 | 第81-82页 |
·洗涤 | 第82-83页 |
·冻存时间 | 第83-84页 |
·冻后细胞恢复生长 | 第84-86页 |
·冻后遗传稳定性 | 第8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6-90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细胞生长时期对超低温冷冻法冻存悬浮细胞的影响 | 第86页 |
·不同悬浮细胞系对超低温冷冻效果的影响 | 第86页 |
·预培养 | 第86-87页 |
·低温预处理 | 第87页 |
·过渡处理 | 第87页 |
·脱水时间和脱水温度 | 第87页 |
·化冻方式 | 第87页 |
·干燥-快速冰冻法 | 第87页 |
·冻后细胞恢复生长 | 第87-88页 |
·超低温保存方案 | 第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细胞生长时期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快速冰冻法和玻璃化法 | 第89页 |
·细胞玻璃化保存中的显微结构变化 | 第89页 |
·其他保存方法 | 第89页 |
·冻后材料的遗传稳定性 | 第89-9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90-96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日本结缕草悬浮再生体系建立 | 第90页 |
·超低温保存 | 第90-92页 |
·展望 | 第92-95页 |
·悬浮培养研究趋势 | 第92-93页 |
·悬浮体系和日本结缕草研究热点 | 第93-94页 |
·日本结缕草悬浮培养研究建议 | 第94页 |
·日本结缕草悬浮体系超低温保存研究建议 | 第94-95页 |
·创新点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个人简介 | 第107页 |
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导师简介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图 | 第110-112页 |
悬浮体系建立 | 第110-111页 |
体胚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111-112页 |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