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养心康片干预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引言第16-17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7-32页
 1.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第17-20页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第17页
   ·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治疗策略第17-18页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SHF)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2.祖国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第20页
 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第20-25页
   ·病因病机第20-21页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第21页
   ·证型的客观化研究第21-23页
   ·中医治法研究第23-25页
 4.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现状第25-28页
   ·病因病机第25-26页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特征第26-27页
   ·无症状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现状第27-28页
 5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第28页
 6 养心康片方药解析及其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基础第28-30页
   ·养心康片方药解析及药效学研究第28-29页
   ·既往有关养心康方面的研究基础第29-30页
 7.问题及展望第30-32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32-64页
 1.研究目的第32页
 2.研究方法第32-36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动物造模第32页
   ·动物分组及处理第32-33页
   ·观察指标第33页
   ·动物取材方法第33-34页
   ·有关指标的检测方法第34-36页
   ·统计分析第36页
 3.实验结果第36-49页
   ·心气虚证候观察第36-37页
   ·不同时间点各组体重比较第37-38页
   ·力竭游泳运动时间比较第38-39页
   ·大鼠呼吸频率比较第39页
   ·大鼠尿量情况比较第39页
   ·心脏彩超指标比较第39-41页
   ·各组大鼠血清脑钠素(BNP)比较第41-42页
   ·各组大鼠肌钙蛋白I(cTnI)比较第42页
   ·各组大鼠可溶性Fas(sFas)比较第42-43页
   ·各组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第43页
   ·各组大鼠丙二醛(MDA)比较第43-44页
   ·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的比较第44页
   ·各组大鼠心肌ADP含量的比较第44-45页
   ·各组大鼠心肌AMP含量的比较第45页
   ·各组大鼠心肌能荷(EC)的比较第45页
   ·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Na~+—K~+ATP酶的比较第45-46页
   ·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的比较第46页
   ·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的比较第46-47页
   ·心肌病理切片结果第47页
   ·心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47-49页
 4.讨论第49-63页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第49-51页
   ·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第51-54页
   ·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血清脑钠素水平的变化第54-55页
   ·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第55-56页
   ·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第56-57页
   ·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自由基代谢情况第57页
   ·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第57-59页
   ·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大鼠心功能的改变第59页
   ·养心康对心力衰竭心气虚证的作用及机制探讨第59-63页
 5.结论第63-64页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分析第64-76页
 1.研究目的第64页
 2.研究方法第64-66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第64页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第64页
   ·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第64-65页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标准第65页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第65-66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66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66页
   ·病例资料第66页
   ·统计分析第66页
 3.结果与分析第66-73页
   ·所有病例分析第66-69页
   ·各证型的分布特征第69-72页
   ·兼夹证分析第72-73页
 4.讨论第73-75页
   ·所有病例特点分析第73-74页
   ·各证型相关分析第74-75页
   ·兼夹证分析第75页
 5.结论第75-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附录第82-90页
 1.大鼠心脏彩超图第82-83页
 2.大鼠心肌病理切片第83-86页
 3.大鼠心肌电镜图片第86-90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硼酸镁(硼酸铝)晶须增强镁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下一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以甘肃藏族农村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