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1-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3页 |
·供试材料 | 第11页 |
·种子消毒 | 第11页 |
·组织培养过程 | 第11页 |
·大豆胚尖再生过程的培养基 | 第11-12页 |
·大豆胚尖再生植株移栽基质的配比 | 第12页 |
·子叶节和胚尖再生体系及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 | 第12-1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3-23页 |
·不同消毒方法灭菌效果的比较 | 第13页 |
·不同培养条件对大豆胚尖生长的影响 | 第13-18页 |
·不同激素对大豆胚尖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13-14页 |
·6-BA不同诱导时间对胚尖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不同浓度的6-BA对不同大豆基因型胚尖再生的影响 | 第15-17页 |
·6-BA,IBA,GA_3对大豆胚尖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不同条件诱导对大豆胚尖生根的影响 | 第18-20页 |
·NAA和IBA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不同浓度无机盐和蔗糖对大豆生根的影响 | 第19-20页 |
·经GA_3处理后对对植株生根的影响 | 第20页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20-21页 |
·子叶节和胚尖再生体系比较 | 第21-22页 |
·子叶节和胚尖对抗生素敏感性比较 | 第22-23页 |
4 讨论 | 第23-26页 |
·不同消毒方法对大豆种子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基因型对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浓度的激素对大豆胚尖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23-24页 |
·再生体系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状况对胚尖再生的影响 | 第24页 |
·胚尖再生体系和子叶节再生体系的比较 | 第24-25页 |
·子叶节和胚尖对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 | 第25-26页 |
5 结论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摸索 | 第2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农杆菌介导的胚尖转化过程及胚尖培养相关培养基 | 第27页 |
·供试材料及消毒方法 | 第27页 |
·胚尖转化过程 | 第27页 |
·菌株和质粒及其相关转化 | 第27-29页 |
·细菌和质粒 | 第27-28页 |
·培养细菌用的相关培养基 | 第28页 |
·小量质粒DNA制备 | 第28-29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质粒的相关转化 | 第29页 |
·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检测 | 第29-30页 |
·农杆菌转化条件的摸索 | 第30页 |
·不同浓度抗生素组合方式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 | 第30页 |
·农杆菌EHA105浓度对胚尖的影响 | 第30页 |
·农杆菌与胚尖外植体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0页 |
·光照与暗培养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 第30页 |
·AS浓度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 第30页 |
·E2基因的转化及PCR检测 | 第30-32页 |
·大豆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E2基因PCR检测反应体系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质粒pBI121载体(带GUS基因)转入农杆菌中凝胶电泳检测 | 第32页 |
·不同浓度抗生素组合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和外植体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农杆菌活力对胚尖外植体的影响及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时间确定 | 第34页 |
·光照培养和暗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4页 |
·乙酰丁香酮(AS)对农杆菌转化的影响 | 第34-36页 |
·胚尖外植体恢复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6页 |
·E2基因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